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把我国的珠算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这个消息一下子激起了笔者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有专门的珠算教材和珠算课,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总是背着一个算盘去上课。老师在上面挂一个大算盘,然后要求我们按照“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这样的口诀拨弄算珠,还有专门的作业。不仅如此,生活中,珠算的作用和地位无可替代,银行自不用说,村里、单位甚至家庭也都备有算盘。珠算也渗透到了文化中,比如生活中有很多俗语都和珠算有关,如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一退六二五等等,不一而足,丰富了语言。
可尴尬和遗憾的是,在申遗成功的今天,珠算的计算方式在和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甚至其名称也在和我们的记忆相背而行。生活中连买菜老太太也在用电子秤了,中小学生更是夸张得甚至连个位数的加减也习惯性地用计算器了。就是说在当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现在和将来正确对待珠算这个刚刚成为“非遗”的新鲜而又陌生的文化。
笔者以为应该传承和保护,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应该树立保护珠算的理念。理念决定行动。这个道理和文物保护是一样的,如果树立了保护文物的理念,那么在搞建设的时候发现文物就会忍受经济损失保护文物,反之就会以影响工程进度、造成经济损失为由对文物的损失置若罔闻,肆意破坏。珠算亦然。毋庸讳言,从珠算的使用价值看,随着近几十年来计算器以及附着在包括手机在内的现代通讯等工具上的计算设备的无处不在,加上珠算的计算速度和携带不便等因素,相对而言其作用似乎越来越小,使用空间也越来越窄。可是,珠算不只是一种计算的工具,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如同越剧等文化一样,不完全以是否还在普遍使用为标准来衡量其作用——况且其使用价值还是有的——自然也不应该让其自生自灭。今天申遗成功了,说明了世界对中国珠算这项古老而神奇的创造的认可,我们更不应该妄自菲薄或者以其使用价值如何来决定其命运,而是应该以传承甚至拯救的理念来善待珠算,这也是对历史和世界负责。
我们还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无论是从学生对珠算的兴趣培养、文化的传承还是知识的传授、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的角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珠算教育是无可厚非责无旁贷的。可是笔者以为还有一个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矫枉过正,重新来大张旗鼓地开设珠算课,试图以此力挽狂澜,让珠算恢复往昔的辉煌,来说明我们对珠算的重视,笔者以为是不现实和不理性的。因为对民众来说珠算主要功能是计算,而现代化的快速高效便捷的计算方式和工具是符合现代生活的发展趋势的。所以我们要以适当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比如说通过数学、历史等课程对珠算进行介绍,学校可以开发珠算校本课程或者开设珠算兴趣小组,国家和社会可以成立珠算民间组织、开展珠算培训和珠算比赛等,让珠算在民间以实用和娱乐兼备的方式传承推广。
总之,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自觉地积极地行动,以适当的方式,让珠算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无言的摆设,而是作为仍然可以使用的工具,同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益智和培养能力的手段,这方面道理和毛笔书法艺术的传承方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周国梁)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2-30“南艺教授被撞放弃索赔”树道德标杆
- 2013-12-30解决让座问题不能寄望于道德绑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态系统”
- 2013-12-30志愿服务彰显社会道德力量
- 2013-12-30贴心帮扶道德模范让好人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