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在即,又该是各行各业作总结的时候了。无论是网络上人们上传和分享的各类总结样本,还是人们所习见的身边的不少总结实例,“在××领导的带领下,本部门今年取得了某某成绩”这样的话语,几乎随处可见。把成绩与“领导”挂钩,甚至言必称“领导”,其中的意蕴值得玩味。
言必称“领导”,俨然已成为总结里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很多单位,员工草拟总结时,是否称了领导和领导机关、领导和领导机关的名字是否罗列得全、排名顺序是否妥当等,竟然成为领导评判员工是否“讲政治”的一条准绳,也成为领导评判员工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一条标准。他们在修改、审定总结时,也常常在这一点上大费周章。如何让成绩与领导挂钩,俨然成为总结当中不可言说的一门艺术。
成绩摆在那里,“领导”却可能千变万化,成为一桩桩奇事。一些行业可能涉及多头管理,“婆婆”很多,也可能需要送给其他部门参考。这样同一份总结,分别报、送给不同的单位时,就会变化出不同的“在××领导下”来。一个单位的成绩,竟然成了很多单位共同的成绩。
其实,一个单位的成绩,主要是群众创造的。近来读到熊向晖回忆毛泽东的书,谈到毛泽东在删除外国友人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话语时有一段解释: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啊,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这是唯心史观,不是唯物史观。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当熊向晖说“唯物史观并不否定杰出的领导人的作用”时,毛泽东说:这是半截子唯物史观。领导人和人民不能分开,也不能等量齐观。领导人不应站在人民之上,不应站在人民之外,必须站在人民之中,是人民的一部分。必须突出决定因素,突出人民,不要突出个人。
这些话语,在今天依然具有教育意义。如果由此来看种种总结中的“在××领导下”,事实或许存在,但过分强调领导的作用,无视群众辛劳和人民创造,或是将领导与人民并称,将领导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步,就很值得思量。
作为单位领导,包括领导机关,面对称在自己领导下所取得的成绩,切不可飘飘然,更不可坦然受之。此时采取什么态度,恰恰反映出对自己与群众分量的一种权衡,也是对自己利益观、政绩观的一种考验。
作为基层部门,如果是将总结送给业务并不紧密的其他部门参考,言必称“领导”的这种客套,其实就大可不必。对于报给领导或上级机关的总结,也未必一定要称“领导”,对领导的服从隐含在对政策精神的贯彻落实当中,更饱含在部门的成绩里。别把群众辛劳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异化为领导个人的政绩,更别把总结中的“领导”演化成一种形式主义。(俞夫)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2-30解决让座问题不能寄望于道德绑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态系统”
- 2013-12-30志愿服务彰显社会道德力量
- 2013-12-30贴心帮扶道德模范让好人有好报
- 2013-12-30道德之树 不应掩盖事实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