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贫困尖子生的大学路 2013-11-14 09:04 来源:光明网 我来说两句 |
2013年6月3日,云南大理民族中学的操场上,“宏志班”高三学生刘洪强在跑道上奔跑。 |
2013年6月3日,云南大理民族中学的操场上,“宏志班”高三学生刘洪强在跑道上奔跑。每天晚上六点半,他都在跑道上跑几圈锻炼身体。刘洪强出生于一个以变卖回收废品为主要收入的家庭。徐晓林/摄 晚上10点,晚自习结束后,刘洪强坐在操场边透气。他说自己已经决心报考石油类或是通讯类专业,这样毕业后有机会应聘海外派遣类的岗位。“我想好了,如果在省内工作,工资不知道何时才能买到下关的房子。为了让父母早点搬城里,我不怕吃苦,辛苦几年让他们安心养老”。徐晓林/摄 “我想考个好大学,毕业回大理工作,赚钱把我妈接到城里来住。就业路子宽一些,容易找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刘洪强信心满满。图为教室里张贴的一张表格。宏志班的学生在模拟考试后,写下了自己的志愿学校和专业。表格的第二栏是模拟考试成绩,第三栏则是学生报考理想学校专业还相差的分数。徐晓林/摄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力角镇张家村刘洪强家,他平时住的房间。 徐晓林/摄 母亲刘秀萍为儿子炒了一盘“苦瓜炒肉片”委托记者带给在学校寄宿的刘洪强。刘秀萍与丈夫洪新民在村里靠回收废品为生,直至去年才在政府的资助下盖了两间砖房。现作为厨房的土房墙上还保留着刘洪强各学期所获的奖状。“从小到大,他从没给老师,给家长添过任何麻烦!”刘秀萍带着些许骄傲的说道。徐晓林/摄 知道儿子即将高考,刘秀萍想见儿子又怕影响他复习,况且对于这个贫困家庭来说,往来大理几十元的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采访结束时,她犹豫了很久才提出想给儿子带点吃的。为此,她把早晨赶集买来打算全家吃一周的猪肉几乎全放进了锅里。图为母亲刘翠萍给儿子准备的苦瓜炒肉片。徐晓林/摄 刘洪强吃着母亲炒的苦瓜肉片陷入沉默。今年19岁的刘洪强三年前以力角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理民族中学。对于出身贫寒的他来说,来这里的“宏志班”就读不仅可免交学杂费。每月350元的生活补助更是十分重要的考量。徐晓林/摄 刘洪强站在教学楼六楼的窗前。他说自己在烦恼时最喜欢来这里欣赏窗外的城市。“望着窗外的高楼,觉得这就是好生活,上班之后要把妈妈接到这里来,让她得生活过得好一些。” 徐晓林/摄 中午,刘洪强复习时实在顶不住困意,趴在书桌上小睡了一会儿。 徐晓林/摄 在食堂打饭的刘洪强选了一碗素盖饭。他给自己定的伙食标准是每餐不超过五块钱。 徐晓林/摄 “5块一个鸡腿太贵了,如果降价到2-3块我还可以偶尔吃吃”。在这里读书,刘洪强可以免缴学杂费,每月还会得到35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家里也会给他2-300块。但对于19岁的小伙来说,除去买买辅导材料,这些钱还是得省着用。徐晓林/摄 刘洪强在学校宿舍里的床位。这是一间8人宿舍。校内更好的带独立卫生间的“标准宿舍”需要自费,而且需要缴纳数百元的押金。徐晓林/摄 晚上11点,位于宿舍楼的自习室里还亮着灯。这里专为熄灯后还想读书的学生准备,被戏称为“长明室”。徐晓林/摄 中午12点半,刘洪强在洗头。在这个每天最热的时段,他要让自己清醒一些。 徐晓林/摄 2013年8月6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镇,刘洪强在市教育局提档案。今年高考他以总分579分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这个成绩在云南省理科考生中排4810位。徐晓林/摄 2013年8月7日,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力角镇张家村,刘洪强与母亲走在村间的小路上。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娘俩几次外出借钱都因家里没有土地可抵押而空手而归。徐晓林/摄 云南宾川县力角镇张家村,刘洪强在整理高中期间曾经用过的课本。 徐晓林/摄 刘洪强的高中毕业证,在成绩栏里除了艺术与体育两项,他都得了“A”。 徐晓林/摄 2013年8月7日,云南宾川县力角镇张家村,刘洪强在拆解一个父亲收购回来的稳压器。自上初中后,他就能独自把这些废旧电器里可以变卖的金属拆解出来。“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我都拆过,所以我物理实验做的特别好”,刘洪强幽默地说。徐晓林/摄 2013年8月7日,刘洪强在帮父亲分类刚收购回来的啤酒瓶。他父亲在村里以为人老实出名,收了十几年废品从不缺斤短两,帮村民捎脚也不收分毫,大家也都会留着废品专等他来收。每天早出晚归赚个百十块是家里唯一的收入。徐晓林/摄 2013年8月7日,云南宾川县力角镇张家村,刘洪强与前来捐款的爱心人士子女在自己的奖状前合影。他品学兼优却家庭贫困的情况经一家媒体报道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很多爱心捐助者带着孩子来探望他,在捐资助学的同时,也期望子女在看到这一切后“有所启发”。徐晓林/摄 力角镇张家村,刘洪强在采摘自家院里种的桃子。“我家没啥东西可以招待大家,这些桃子都是没打过农药的,算是绿色食品吧。” 徐晓林/摄 2013年8月7日,在刘洪强的请求下,一位捐资助学人士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我要记下每个好心人的电话,等我毕业有了能力就报答他们”。徐晓林/摄 2013年8月8日,在送走几批“爱心人士”后,刘洪强靠在屋外的墙上若有所思。突如其来的关注与捐赠让刘洪强有些难以适应。“我真怕自己上了大学后没这么好的成绩,我现在只想做个普通的农村学生”,刘洪强这样向母亲倾诉。“没这么多人帮助你,上学的钱哪来?”刘秀萍的一句话让一家人的交谈陷入短暂的沉默。徐晓林/摄 2013年8月5日,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咖啡厅,刘洪强与一位愿意资助他读完大学的爱心人士见面。因为是初次见面,他有些拘谨。徐晓林/摄 2013年8月6日,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刘洪强在阅读捐助协议。了解到刘洪强家的困境后,一位彝族爱心人士捐出2万元,委托当地一家媒体托管,以每月汇款的方式资助刘洪强上大学。徐晓林/摄 2013年8月6日,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刘洪强在捐助协议上摁下指印。签下这生平第一份合同后,刘洪强小声的问记者: “如果我大学学习不好,这钱是不是要还?” 徐晓林/摄 2013年8月6日,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20岁的刘洪强在试穿某流行品牌的T恤时显得很不好意思。一位彝族爱心人士在资助他2万元助学款后,看到洪强还穿着高中的校服,提出要带他去买一身“大人的衣服”。徐晓林/摄 2013年8月6日,大理市下关镇,20岁的刘洪强穿着刚买的t恤和短裤在某运动品牌专卖店里买鞋。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他显得十分茫然。添置新衣服对刘洪强来说近乎是奢望,从小到大他都是几身校服轮着穿。在看到结帐总额后,他不安地问记者:“贫困学生可以穿成这样么?” 这个问题让记者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徐晓林/摄 2013年8月8日,大理宾川力角镇张家村,刘洪强在村后山上帮舅舅放羊。因为家里没有土地,他在村里只能靠给亲戚家帮忙或陪父亲拣垃圾贴补家用。徐晓林/摄 2013年9月7日,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收拾妥当的刘洪强在室里。两位室友随送学的父母去住宾馆。在大学寝室里度过的第一夜,对洪强来说有点寂寞。徐晓林/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