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日讯 10月28日,莆田荔城区组建了全市首支海上救助志愿者救援队。这支队伍由20名熟悉海况、水性好、海上作业经验丰富的队员和5艘船况好、马力足的应急救助船只组成,将担负起应急救助以及开展渔民海上安全救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任务。
“我省拥有渔船5万多艘,单靠专业救助队伍,鞭长莫及,难以及时进行救助,渔船互救的形式具有时效性强,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省海洋与渔业厅渔政渔港监督处负责人说。自2006年至今,全省共组织渔业海难救助444起,获救人员3881人,被救船舶438艘,参与救助船舶1237艘,其中渔船救助占1137艘,占参救船舶总数的91.5%,挽回经济损失46398.7万元。
那么,是如何让渔民进行互救的呢?
运用海上渔业安全
应急指挥系统
当海洋与渔业厅总值班室应急指挥系统接到报警电话时,渔船的位置将会显示在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的中心海图上,并迅速搜索报警渔船周边的渔船,指挥调度周边渔船开展海上互救。
1日14:40,省海洋与渔业厅总值班室接宁德市三沙镇三澳村报警:“闽霞渔01012”船于在温台渔场主机故障失去动力,船上10人。应急预案随即启动,并要求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核实并组织附近渔船开展救助。同时,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定位搜寻事发海域附近渔船,通过省渔业中心电台向海上作业渔船通播救助信息。15:20,闽霞渔01012船上10人全部安全转移到闽霞渔01099船上,转危为安。
建立渔民互救激励机制
我省渔船数量多,且作业渔场绝大多数位于通航密度高的台湾海峡,加之冬春东北季风、浓雾,夏秋台风等恶劣海
况影响,渔船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渔业海难搜救实践表明,一旦遇到险情,依靠编队生产渔船在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是海上渔船搜救十分重要的力量,也是有效提高遇险渔船渔民获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省海洋与渔业厅渔政渔港监督处负责人介绍。
“咱讨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条件都会伸出无私之手来拯救咱的渔民兄弟,这是咱渔民互助、和谐、勇敢、拼搏的精神”。祥芝渔业协会负责人介绍,去年,360个渔船会员单位共成功救助渔船38艘,救助人数达500多人。
省政府2011年专门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过往渔船参与救助遇险船只的补助,鼓励渔船间的互救互助。每救起落水渔民1人奖励1万元;另外,根据救助距离以及救助渔业船舶主机功率的大小进行补助。就在今年6月19日,2012年度参与水上抢险救助的福州市的8个渔业组织、“闽连渔62108”等180艘渔船得到了奖励补助资金共计161.7万元。其中渔业组织奖励资金13万元,渔业船舶奖励补助资金148.7万元。
设立渔船海上救助基金
泉州、漳州市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了由政府、渔民、社会多方参与的“渔船海上救助基金”模式。
2011年-2013年,泉州市及所辖沿海各县每年安排海上救助专项资金720万元,通过设立执行海难救助奖励补偿制度,对救助渔船进行奖励补偿,积极组织、引导渔船自救互救。2010年以来,全市渔船共参加海难救助26起,救起渔民22人,挽回经济损失近900万元,共发放海难救助奖励补偿金26万元。
2006年,龙海市率先开展了政策性渔工保险。每年从渔工保险费中拿出3万元资金设立“渔船海上救助基金”。2008年起将渔业海上救助经费纳入市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每年由市财政拨出20万元专款作为龙海市“渔船海上救助基金”,主要用于渔船海难事故的善后处理和对参与抢险救助的渔船及编队队长进行奖励。建立起了以各渔业村为单位,渔民自愿组合、自我管理和奖惩机制并举的渔船编队生产模式。
海洋与渔业厅负责人表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海上救助方式关系着广大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专业救助与渔民互助结合起来,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海上救助的作用,避免重大渔业海难事故的发生,维护渔区的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