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最亲陌生人”,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重庆女子李丽和福建有着特殊缘分。她说:“是来自中华骨髓库福建分库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眼前的李丽开朗爱笑,如果不说,丝毫看不出病魔曾经带给她的痛苦。
4年前,29岁的李丽被确诊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得知诊断结果,妈妈在医生办公室里就放声大哭,全家人都快崩溃了。”回忆起这一幕,李丽声音哽咽。
医生说,要治愈她的病,只有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即使发动了全部有可能配型成功的亲人,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供体,一家人更加绝望。
2011年,中华骨髓库福建分库打来的一个电话让李丽看到重生的希望。她被告知,来自厦门的一名志愿者和她的HLA(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配型成功。“当时,爸爸高兴得跳了起来,我的心情也很激动,想象着不久之后又能像以前那样正常生活了!”李丽说。
高兴之余李丽也有些担忧:“志愿者万一不想捐了怎么办?”对于一个苦候合适供体的患者来说,遇上悔捐比没有找到配型感觉更加残酷。
好在一切顺利。李丽在31岁生日那天,接受了厦门志愿者陈仙坤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术后恢复良好,李丽一直在脑海中描绘着远在福建的“最亲陌生人”的模样,“有好多话想跟他说,我想当面致谢,他不仅救了我的命,也挽救了我的家庭”。
根据惯例,非血缘性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双方在一年内不能见面。今年9月,李丽终于见到了救命恩人陈仙坤。她激动地说:“第一次见面,就有种认识很久的亲切感。”
如今,李丽考取了会计师资格证,即将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李丽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在平均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的情况下,找到了合适的供体。
据统计,我国现有白血病患者400余万人,每年新增患者约5万人,其中50%以上是青少年和儿童。如今,很多青少年和儿童患者都是独生子女,配型成功的希望,更多得寄托在非血缘性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身上。
“捐献过程很简单,而捐献价值不简单。”第100位捐献者用亲历告诉人们
今年9月26日,22岁的山西籍小伙赵东喆在省肿瘤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我省第100位非血缘性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小赵是集美大学社会学工作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这个大男孩平时就热心公益,经常参加义工和志愿者活动。受父母影响,大一时,小赵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并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名单。“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社会学工作专业的这一价值理念,深深植入小赵心中。
2012年7月,小赵得知自己留存的造血干细胞与我省一名16岁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太幸运了!”小赵说,“能够帮助他人,不仅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也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升华。”接下来的时间,小赵积极为捐献做准备:平时多喝水、晚上不熬夜,并且尽量增加体重。
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反复,捐献流程一直无法继续。原以为很快就能进行捐献的赵东喆,时时牵挂着患者的状况。今年8月,患者病情终于趋于稳定,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赵东喆立马配合,捐献前又先后接受体检、复查。
躺在采集床上的小赵,手臂插着细管,新鲜血液通过细管流入细胞分离机。细胞分离机将采集的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出来,其他血液成分则回流进小赵体内。
赵东喆说,许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方面的知识很不了解。准备捐献前,还有朋友打电话问他,是不是用一支很长的针在后背的脊椎里直接抽取骨髓?会不会很疼,很难受?对自身的健康是否会有影响?真实的情况是,到医院后的前三天,连续打了几次动员剂,就像小时候打预防针一样,没有什么不舒适的感觉。第四天和第五天的上午,医护人员每次均用三四个小时采集患者手术需要的造血干细胞,仅仅休息10多分钟后,身体就没有任何异样感觉了。
如今,小赵的善举不仅让父母为之自豪,而且父母还积极响应。“我和他爸爸现在都已经登记成为志愿者,如果配型成功,我们也愿意捐献。”从老家特意前来陪护儿子的小赵妈妈庞岩说。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0-31捐献“生命种子” 传递爱心之光
- 2013-10-10军训服成了工地服 华大学生捐献"迷彩绿"装备
- 2013-10-07角膜百万人捐献量已超过5例 厦门首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