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创作心得:怎样写评论
http://wmf.fjsen.com 2013-10-30 20:28  邓伟志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我忝入了评论队伍,这里说几点对评论的认识。

评论要捷足先登。评论又称“时评”。好文也要知时节。评论的第一要义是要快。这就要求评论员要做捷才。捷才未必都是高才,可是高才也未必能成捷才。重炮厉害,常常不如冲锋枪管用。中国过去有“马工枚速”之说。司马相如工而不速;枚臬速而不工。又速又工固然两全其美,不过,一般说来是难以两全的。评论员要做枚臬。

评论要小中见。我这里说的评论不是指社论,我这里说的评论是以个人名义出现的、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而发的评论,口气不宜太大,应当是“四两拨千斤”。长有长的功能,短有短的效力。作为捷才的评论员的评论,是难以写得很长的,所以有一种评论冠了一个“短”字,叫“短评”。有人瞧不起短评,似乎不长就显不出水平。这是没水平的人说的话。水平在长文中,水平更在短文中。不论长短都可以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准确,论证严密。短文比长文难写。好的短文一定是“小中见大”。“小中见大”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中见大”的“大”,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知道,找到主要矛盾,找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认识的深化,是要花一番真工夫的。反之,无病呻吟,面面俱到,不到八股不收笔的长文倒是容易写的。好的短文一定是关乎群众切肤之痛的。能点到切肤之痛的穴位的评论,可以收到以小胜大的社会效益。

评论要深入浅出。受众的广泛性要求评论的文字不可诘屈聱牙,文风不可故弄玄虚,不可哗众取宠,文字要通俗,文风要朴实。有人认为通俗就是浅薄。不对,通俗有浅薄的,但是完全可以做到深入浅出。“浅出”是建立在“深入”基础上的。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这只讲了问题的一面,还有另一面,那就是隔行不隔“理”。这个“理”,就是哲理。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都应该、也能够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无不是经历“复杂——简单——再复杂——再简单”的过程。简单也是提升。再复杂的事物,抓住了本质就简单了,就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了。要尽量多用短句,短句能给人喘口气的时间。评论要“庄”,但“庄”不是一味地板阎王爷面孔,有时也可以“幽”他一“默”,亦庄亦谐,让读者发点笑声。做生意讲究投入产出比。评论应该千方百计让读者投入少,收入多。这不是小事,这关系到是不是为多数人着想的大问题。

评论要平淡出奇。随着深入浅出而来的是要力争平淡出奇。“平淡出奇”是指态度平和,观点新颖。“出奇”就是“出新”。现在有的报刊上老话充斥,很多谈思想解放的文章本身的思想就不解放,很多谈创新的文章毫无新意。当然,一句套话不说也通不过,但是,作为努力的方向应当是: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即使非说不可的老话,最好也要做到老话新说。有人说:“敏感问题不能碰。”不对!敏感点是读者最需要你领他走过的沼泽地。评论员要对敏感点特别敏感。不要闯红灯,学会绕道走,在前边堵得厉害时,绕道走也可能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平淡出奇,还包括在行文时,要夹叙夹议,叙议兼容,只叙不议,失之过平,只议不叙,失之空泛。

评论要做到上述这几点,评论者要敢字当头。评论要快,要敢为天下先,这就要求有所突破。突破难免受阻。评论者要抓住真理,不畏阻力。

评论者要有知识储备。好的评论能引人入胜。而要引人入胜少不了旁征博引。评论者要尽可能扩大知识面,才能做到信手拈来,皆成文章。更重要的是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选择,有联想,有风骨,有独立思考。

评论要能扬长避短。评论者是杂家,要博。可是再博也不是万能的,总有缺门缺环的地方。可是,也不可能处处用自己所长,有时也会用自己所短。怎么办?要学会化特短处为特长,从弱项中找出强项。特长出特色,让各自的特长展示出不同的特色。

评论者要顾全大局。评论都要紧扣大局,顾全大局,都要放到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屏幕里考虑,要审时度势。再好的评论也只是祖国铺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的这篇大文章中的一个短句,再动人的篇章也不过是和谐社会交响乐的一个音符。

评论者一定要学习马列。中国是信仰马列的国家。前人曾经生搬硬套马列,把马列庸俗化,损害了马列的高大形象,使得马克思本人也不敢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使得不少评论家的评论少“评”无“论”。可今天有些评论“只问哈佛,不问马列”,也是矫枉过正。马列主义是发展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近成果是写评论的锐利武器。列宁写文章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是躲在恩格斯背后放枪的。”请问:我们今天针砭时弊难道就不需要躲在权威后边向前冲吗?

评论者一定要深入群众。理论的源泉在实践。有出息的评论家不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而是迈开大步,到群众那里去。只有在民众中才能通达社情民意,也只有与公众打成一片才能疏解公众情绪。古人都懂得“下下人有上上智”,今日的评论家怎能忘了群众的智慧呢?群众那里有新思想,群众那里有鲜活的语言。经常同群众在一起才能用群众的心里话取代大话和空话。评论的质量要由群众来打分。评论者要乐于倾听群众对评论的评论。群众在评论者心里有千斤重,评论在群众心里就会大于两个五百斤。(此文发表于2009年11月2日,作者邓伟志)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