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镜头:“小震大灾”背后的原因 2012-09-17 08:32 来源:新华网综合 我来说两句 |
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 |
9月9日,贵州威宁县石门乡云炉小学一名教师在查看学校的受损情况。该校校舍已出现严重裂缝,不能继续使用。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9月7日11时19分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截至9月9日上午11时,地震遇难人数已升至81人。
据云南省地震局局长皇甫岗介绍,按地震级别划分,5.0~5.9级属于中强地震,6.0~6.9级属于强震,7.0~7.9属于大震,彝良县此次发生的地震属于中强地震,是一般破坏性地震。
同为5.7级地震,6月24日川滇交界处的地震伤亡比起此次来小得多,对此皇甫岗解释说,此次地震发生的地区比较特殊,易造成小震大灾。
第一,人口密度大。地震震中洛泽河镇距昭通市33公里,距彝良县城15公里,距大关县城30公里,地震灾区人口密度205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两倍;
第二,地震所发生的区域房屋抗震性能偏弱。部分房屋为墙台梁,承重能力不好,房屋结构本身不具备抗震性;
第三,此区域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地震发生后容易引发滑坡、滚石等次生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第四,两次强震叠加。第一次地震震中距离彝良县城15公里左右,第二次震中距离县城约5公里,第二次地震逼近人口更加稠密的地区,产生了破坏性更强的影响。(综合新华网、云南网报道)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