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遗”:留住古厝那抹红 2012-03-06 09:00 苏丽艳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
红砖红瓦,燕尾山墙,细处辅以精美木石雕刻。在闽南,红砖古厝是再常见不过的建筑形式. |
专家认为像漳州龙海紫泥这样成片保存完好的红砖建筑群,需要赶快抢救保护。
■链接
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
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坐落于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俗称“漳州寮”距泉州市区20公里,现存汉式古建筑16座,有序地分布于3公顷(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其宏大规模、严整布局,为闽南地区所仅有,恍如一座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有人说,它是一个“小故宫”,是一个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金门民俗文化村
风韵犹存的“海珠堂”
作为金门重要的闽系红砖厝代表,民俗文化村位于金沙镇山后村中堡,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有16幢住宅,1幢祠堂、1幢私塾,俗称“十八间厝”,全为红砖古厝,是旅日的厦门华侨王国珍、王敬祥父子建成后,分别赠送给山后王氏族人居住的。1979年曾进行整修,如今已被定名为“民俗文化村”。
据《到厦门看红砖厝》一书的作者、闽南民俗专家、原厦门博物馆馆长龚洁透露,根据他最新掌握的资料显示,民俗文化村的建筑材料全部取材于泉州、漳州一带,建筑师傅也是从泉州惠安请过去的,而居内的梁木则来自闽江上游。墙壁石材均用泉州白花岗岩,屋脊也均为闽南燕尾、马鞍脊,浑圆厚实。尽管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岁月并没有销蚀它昔日的风采,每当旭日东升,推门向外眺望,仍可见沧海悬珠的美景,“如今把这幢‘十八间厝’古厝取名为‘海珠堂’,实在是太贴切了”。
2008年,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共计46座土楼捆绑申遗,共享“福建土楼”名字成功“申遗”。这条“打包”之路清晰地指出了一条“申遗”新路——捆绑比单打独斗力量更大。此次的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遗”正是借鉴了这一经验。通过“申遗”,势必将有一批被遗忘的红砖古厝,得到更好的保护,重焕活力。然而,与土楼有着太多相似的红砖古厝,如何避免重蹈“后世遗”时代土楼发展迷局的覆辙,是“申遗”再遇“捆绑”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