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原始积累到工艺升级
柳立国,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孔村人,身份证上显示其出生于1975年,不过由于身份证登记时,他虚报了几岁,因此实际年龄要小一些。柳立国中专毕业后进入平阴铝厂工作,是一个普通的职员,2003年辞职,在孔村办了一个名叫昌顺的油脂加工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占地不到两亩的小作坊。柳立国交代,他从2005年开始尝试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完全是受到了身边人的诱导”,因为,在平阴县当时已经有四五家实际制售地沟油的所谓油脂厂,即便到案发时,柳立国的生产规模在当地也只能算是中等,民警冯伟峰透露,当地有比柳立国生产规模大百倍的大户。
如今看来,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难度其实并不大,只要设备到位,掌握油脂加工的一般技术即可。不过当时作为门外汉的柳立国却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资本原始积累与工艺升级过程。“平阴与柳立国同一时期的其他地沟油厂家多同步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冯伟峰说。
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毕竟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勾当,再加上竞争关系,没有人会给柳立国传授经验。柳立国一次出差江苏,认识了原在某国营企业做质检员的程江萍,坊间传闻二人关系发展暧昧。两人从一开始就从全国各地购买地沟油,潜心研究如何制作为食用油,山东省临沂市目前有迹象表明很可能是除平阴外另一个地沟油的生产基地,2007年,柳立国与程江萍合资在临沂办了一家生产地沟油的企业。
临沂的地沟油地下产业当时已初具规模,柳立国与程江萍选址临沂一是看中临沂是商品集散中转地,二为取经。柳立国归案后,为立功检举了临沂与菏泽地区共五家地沟油企业,其中临沂四家,“临沂罗庄区花卜圈村,有一对夫妻办了一家加工地沟油的厂,男的姓张,女的姓萧,他们有三个厂区都是在同一个村庄里,三个厂区每天加起来可以生产成品油120吨以上,常年不停产,主要由姓萧的女的负责销售到河南、河北、湖北、广东的东莞一带;姓张的有一个男亲戚去年也开了一家,每天的产能30吨以上;临沂河东区,一个名叫刘同海的男子也开了一家地沟油厂,日产量60吨以上;临沂一个叫景西安(音)的日产量80吨以上。”
“菏泽市定陶县工业园区,一名叫周长城的本地人,原先批发食用油,后来转为生产地沟油,每天产量30至50吨。”柳立国揭发。
不过,柳立国当初取经与试生产并未取得成功,因为生产出来的地沟油产品色泽像酱油,最终只能卖给饲料厂,办在临沂的厂最终也只得关闭。柳立国并不死心,回到平阴后仍潜心研究,这期间他断断续续仍在收购地沟油用以加工,并以此积累了原始资金。
2009年柳立国在平阴县办证中心附近租用了一个场地办起了博汇生物科技公司,宣称主打产品为生物能源开发,生产生物蜡,并公开招聘员工。生物科技其实只是一个遮人耳目的幌子,实际是在实验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一直到2010年,柳立国的实验才取得了成功,他从连云港花数百万元购买了一套油脂生产线。
2010年5月,柳立国注册了济宁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这家所谓的生物能源公司选址平阴县玫瑰镇刁山坡村,曾在当年5月17日与6月28日两次就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进行公示,负责环评的单位为山东省科学院。作为一家“年产4万吨生物柴油、1万吨油酸、1万吨硬脂酸”的“新能源”企业,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从立项之初就得到了平阴县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
柳立国投入1500多万元,招募了30多名员工,员工月工资3000元左右,在当地绝对属于高薪。从2003年至2010年,通过断断续续并不成规模的地沟油加工,柳立国就迅速积累了上千万资产,足见地沟油的暴利,也诱使他将这个不法产业继续做大。
为了遮人耳目,柳立国还购买了一套生物柴油生产线,但这套设备至案发都没启用过。“他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要将地沟油制造为食用油。”洪聚峰告诉记者,柳立国对格林公司实行家族化管理,他的姐夫鲁军担任经理,哥哥柳立海也是一名重要负责人。
2011年第一季度,柳立国仍继续在博汇公司试生产,直至4月,格林公司才正式投产。为防暴露,柳立国煞费苦心,从生产至销售都做了精心的伪装与严格的保密。比如,规定所有人员进入厂区必须经公司领导批准,公司员工禁止携带外来人员包括家属进入厂区,禁止和陌生人员交谈,否则会被罚款。洪聚峰副教导员透露,柳立国甚至将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严密划分,各部门不得随意串门、打探。刁山坡还有村民反映,为得到村干部的支持,柳立国还招用了一些村干部的亲属。
格林公司隐蔽在两座山之间,厂区周围安装了铁丝网与密集的监控探头,严禁外来人员出入,洪聚峰与其他侦查员因此在前期侦查过程中根本无法混进厂区。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10-08来源少销售难 福清唯一一家地沟油处理企业陷困境
- 2011-09-19榕要求食用油供销可追溯 举报地沟油最高奖10万元
- 2011-09-15九成地沟油原料去向不明 正规企业为啥抢不过黑作坊
- 2011-09-15防“地沟油”靠消费者自检不行
- 2011-09-15揭秘厦门打捞"地沟油"现状:两成"地沟油"原料不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