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0月8日(朱旭东)江苏省无锡市发改委普通公务员范跃宁,十多年来,利用节假日或年休假,不断地往返于无锡——延安或无锡——贵州凯里,把他和众多无锡市民的爱心,点点滴滴带到黄土高坡和贵州贫困山区,或资助困难学生,或为企业的帮扶项目牵线搭桥,或帮乡亲们缴纳新农合的参合费……慈善项目不拘一格,资金不论多寡,他始终坚持行阳光慈善。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他也始终被别人关爱着。
1998年初,范跃宁随无锡市党政代表团到延安考察。车行山路,到了宜川童儿湾山村小学。当时这所学校只是个不足10平方米的阴暗窑洞,全校五个年级20名学生挤在一起上课,一名23岁的姑娘是唯一的教师。门前的土墙头上,一面被风雨侵蚀、岁月打磨得褪了色的国旗,醒目地在风中飘扬。代表团一行当时凑了500元钱塞给女教师,让她去买一面新国旗,再给孩子们添点课本。
触景生情式的慈善往往短暂,可范跃宁的慈善从此一发不可收,不断地往返于无锡和延安两地,为延安的贫困学生牵线搭桥。一次偶然的机会,范跃宁的牵挂中又多了贵州凯里。三地奔波,他忙得不亦乐乎。
他不是高收入者,“我就是把房子卖了,也帮不了太多的人,所以我要做好我的慈善营销。”范跃宁把求助眼光转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再转向亲戚的朋友和朋友的亲戚。对待每一笔善款,范跃宁都逐一登记,还将慈善部门提供的收据一一交到捐款人手中,哪怕是单笔10元帮乡亲们缴纳新农合的参合费,同样有收据。“我更像个募捐者,我要对双方负责。”
他不是天生的慈善家,可他在行善过程中,一直被爱所感动被爱所包围,推动着他的慈善事业永不停歇。无锡曾有一位市民打电话给范跃宁,让他登门取善款,范跃宁如约而至,可按了多次门铃却无人应,正在郁闷待离去时,门开了,一位残疾老人推着轮椅开门向他招手。
对范跃宁的义举,延安、凯里的人民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示感激。一位不知姓名的婆姨根据范跃宁的脚印为他纳了一双布鞋,壶口瀑布不相识的人在大雨天把唯一的雨伞让给范跃宁……2005年底,延安市授予范跃宁“荣誉市民”称号;2006年,陕西省评选“三秦慈善奖”,延安市把唯一的名额给了范跃宁。2008年当选为江苏省道德模范的范跃宁,今年国庆前夕,又当选为陕西省道德模范。
更让范跃宁感到幸福的是,他的“干女儿干儿子”越来越多。走出大山的他们开阔了眼界和心境,正在茁壮成长。每每聊起这些孩子,50多岁的范跃宁总会开心地大笑。
国庆期间,范跃宁再次奔赴贵州凯里,因为那里干旱待援,他去捐笔抗旱运水费……跟踪采访范跃宁5年来,记者记不清那些一直在增长变化的数字,但大致的概念还是有的——他花在奔波三地的时间应该是几百天,他自己掏的善款应该有几十万元,他帮助的孩子应该以千计,他带动的资金应该以千万计。而以他为中心的爱心圈,一直以几何级数往外荡漾着。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09-30陈光标式慈善遭非议 官办慈善陷信任危机
- 2011-09-27真相未明标签先行? 对于民间慈善秀,不妨宽容些
- 2011-09-27对于民间慈善秀,不妨宽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