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被诬陷,没想到这事落自己头上了。”9月25日,北京的侯女士称,其在菜市场买菜时,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反被老人及其家人诬陷,被迫垫付了2500元住院押金。摔倒老人则表示,他是被侯女士拉的菜篮子车绊倒,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见9月26日《新京报》)
这些天,有趣的不是一桩桩“扶老人”事件,而是事件之后步调一致的民意“立场先行”——没理的都是倒地的老者,而得理的总是伸手扶助的当事人。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没有确凿证据前,对倒地老者的肆意谩骂果真是“扶起道德”的彪悍姿势吗?
无是非,则无立场。“扶老人”本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因道德不古,行为成本飙升,群体忧虑之下,便多了些先入之见。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但如果此般逻辑化身为舆论暴力,罔顾是非,则每个情绪激昂者都可能加入一场自戕与互伤的游戏。人性本不是“非好即坏”般简单,辨是非、明真假,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前提。
遗憾的是,这些年,舆论的勃兴也带来了群体话语的浮躁——典型表现为乱贴标签的疯狂。譬如“扶老人”的关系中,老人都是坏蛋,伸手的必是英雄;具体的医患关系中,医生定是嗜血的魔鬼,而患者一定是纯良的喜羊羊;官民关系中,民众之言全为真理与事实,而官方说法多是狡辩与掩饰……在这样的思维之下,个体的差异服从于整体的“标签”。身份逻辑战胜了事实逻辑,只要站对队列,假恶丑皆可以化身为真善美。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对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的认知,更主要的不是普适的规律、而是差异的内涵。每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在每个身份背后,必有一些或褒或贬的公共事件,在舆论影响力日渐嚣张的背景下,简单的归类式思维不仅无助于真相的廓清,反而可能生发成道德或舆论的暴力。
真相未明,不可标签先行,舆论当秉持理性客观的基本立场。(邓海建)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09-26被隐瞒的真相:美方主导对731高官免予战犯责任
- 2011-09-26探寻南非鸵鸟养殖场 揭秘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 2011-09-26揭秘不为人知的十大历史真相
- 2011-09-09医疗事件:喧哗归喧哗,真相是真相
- 2011-09-09雷人“矛盾论” 医疗事件:事实真相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