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谁“虚构”了我们的教材?
http://wmf.fjsen.com 2010-10-21 11:15   来源:今日早报    我来说两句

据一个民间研究团体报告,目前使用最广的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多篇内容失实的文章及常识性错误。其中,“爱迪生为妈妈做手术”一文纯属虚构。该民间组织还称这些教材还存在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等问题。

爱迪生在中国语文教材里“被救妈妈”;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在中国语文教材里“被植上了樱桃树”;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强调父爱的伟大,硬是拼凑出一个外国父亲38小时徒手刨挖14个孩子的情节……是的,我们可以不经典,可以不天真,甚至可以不快乐,但不能不实事求是。

语文教科书之于国民教育的意义,足以从每年高考作文题投射的社会关切里窥斑见豹——那一片片串成教材的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自我认知、传统圭皋的镜像,更旗帜鲜明地彰显着这个社会的文化主张与价值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经典、不天真、不快乐的教材顶多只会让孩子营养不良,但虚假的种子却如同三聚氰胺奶粉,迟早会在孩子的认知与情感中埋下毒性的隐患。

诚然,语文教材有别于理性的字典,它也需要理想化的浪漫与温情,但是,把童话讲成纪实新闻、把幻象当做写实的人生,其苦心孤诣的价值操守就注定会有轰然倒塌的一天。没有人批判《桃花源记》,也没有人觉得安徒生童话过于完美,我们敏感的是那些引人误入歧途的“高大全”,我们警惕的是那些“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的险恶理念。当常识成为语文课本里的第一缕炮灰,我们便是遗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所谓“真善美”,一旦真实远走高飞,“善”与“美”还会和蔼可亲吗?□邓海建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