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城管部门对广州二沙岛宏城花园违建别墅进行强行拆除,围绕这广州“最牛违建别墅”一个多月的拆除拉锯战,也终随别墅被拆而硝烟散尽。
拆,还是不拆?这个问题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细加分析,却可发现,能成热点的拆迁新闻,往往是两种情况:一是“拆了本以为不能拆的”,二是“拆不了本以为能拆的”。如北京占去6个车道的“最牛钉子户”,以自制土炮、燃烧瓶“抗击”拆迁队等,属于后者;而拆除无人岛别墅、“海上皇宫”,以及这次广州“最牛违建别墅”的强拆,则属于前者。
“拆不了本以为能拆的”,关注点在权利与权力的交锋。在这些事件中,由于公权力部门的参与,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博弈,变成了民众与公权对抗。暴力和暴利张牙舞爪,可能会演变成“锁喉拆迁”、“自焚抗拆”、“碾人拆迁”等极端行为。
而“拆了本以为不能拆的”,关注点则是权力与权力自身的角力。在“最牛违建别墅”事件中,一方是“最牛别墅”的业主,被公众视为“非富即贵”者;而另一方,则是政府和以媒体、网络为代表的公众。“非富即贵”者,或者是“既富且贵”者,手中的“道具”是属于个人的物质财富、社会关系;而政府和公众的武器,则是公权力——政府是公权力的行使者,公众是公权力的来源。
个人的物质财富、社会关系,为什么能成为与公权力抗衡的武器?主要原因在于,物质财富、社会关系,可以通过打出贿赂牌、人情牌、交换牌等,影响到甚至渗透入公权力,从而让公平正义的天平,向自己一方倾斜。
说到底,各种“拆了本以为不能拆的”,大多是“畸变权力”与“正常权力”之间的角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最牛违建别墅”的拆除,是权力运行过程中对自身的一种纠偏。
实际上,公众对“能不能拆”的判断,可能并不是基于建筑本身:它是否违法,是否有损于公共利益,是否确有拆除的必要,而是基于建筑背后附加的“权力关系”:谁能掌握拆迁的主动,谁能从拆迁中获益。甚至是被拆建筑属于谁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主人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力等级。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能成为新闻,正是因为不是常态。本以为能拆的,都属于权力等级较低者,找不到关系、打不了招呼,以极端方式反抗强拆,挑战了公众的判断,因而成为新闻。而“拆了本以为不能拆的”成新闻,则折射出更应警惕的社会心态:潜规则比规则更为强大,畸变的权力比正常的权力有更大能量。缺少监督的权力,成了个人的私器,成为能被财富和关系挟持的对象。而这,竟被视为正常!
实际上,广州最牛违建别墅被强拆,“正常权力”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着强大的隐性支撑。包括广州市长对违法者斥责,开亚运会对广州环境的整治压力、舆论和公众的持续关注等等。这些,与权力的正常行使配合,使得法律的尊严得以维护、政府的威信得以树立、公共的利益得以保证。然而,在缺少这些隐性支撑时,正常权力是否能在与畸变权力的较量中获胜,却仍未可知。至少在很多人看来,获胜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最牛违建别墅被拆”,才能成为备受瞩目的新闻。
新闻的关注点,总是与正常状态“倒置”。但愿通过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规范,通过制度化的政策与措施,通过强有力的落实和执行,让强拆告别新闻的头条。(张铁)
责任编辑:周灵鸿 |
- 2010-07-19才闻“先安置后拆迁” 又见“每平米补偿41元”强拆
- 2010-07-19拆迁每平米赔41元近乎明抢
- 2010-07-19野蛮拆迁何以屡禁不止
- 2010-06-20畸形行政导致拆迁公司成为监管“飞地”
- 2010-06-17漳州画家游海杰描绘老街27年 跟拆迁队抢时间
- 2010-06-10福州仓山区观井路拆迁 观音井意外“重生”
- 2010-06-09台商投资区南北主干道明年底建成 拆迁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