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家庭幸福的道德基石
【报告解读】:调查中,列出15项有关家庭价值观的主张,前五位分别是:“爱家人,就鼓励家人公正做事、清白做人”,“爱家庭,就让家人绿色消费共创好环境”,“给子女留遗产不如教子女长本事”,“爱老人,就要让老人少为自己的晚年担心”和“夫妻双方都应该给对方留下个人隐私空间”。由此看出,我国家庭生活的理念,赞同比例最高的是鼓励家人公正做事、廉洁做人。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完全符合现在主流价值观、道德观所倡导的精神。
数据显示,对家庭内出现的虐待老人、打骂孩子等8种不良行为,家庭成员是非分明,态度一致。其中对“虐待老人”,“不尽赡养责任”,“不尽抚养责任”,“丈夫打妻子”,“妻子打丈夫”和“不尽夫妻责任”不良行为,认为“应该惩罚”和“程度严重的应该惩罚”的比例都在90%以上。对“虐待老人”认为“应该惩罚”和“程度严重的应该惩罚”的比例最高,达97.3%。其次是对“不尽赡养责任”和“不尽抚养责任”,各自达到95.7%。说明家庭敬老养老和抚养孩子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家庭一种基本的道德和责任。
【专家点评】: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86.2%的家庭对“爱家人,就鼓励家人公正做事、清白做人”这种理念的认同,说明它符合民意,已经深入到了广大家庭。这一点不仅对家庭的道德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以小家影响大家,有可能在推进全社会的文明建设中发挥家庭的作用。其他4项包括尊老爱幼,以及家庭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夫妻间建立新的文明关系等,既体现了传统,也反映当代家庭追求高质量生活,培育家庭新的生活方式的理念和行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承继优秀传统道德为家庭幸福与和谐打下了基础。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家庭幸福的道德基石,而家庭道德又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培养基。在我们的道德体系当中有三大组成部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其中的家庭美德具有特殊重要性,它能够带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同事社会公德好、职业道德好,是源自他本身就有很好的家庭美德。因此,家庭美德教育可以说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第一所学校。我们从儿童身上更可以看出这一点,婴儿来到人世间最初是完全的自然人,不是社会人,饿了就哭,睡觉也不分白天黑夜,但最后仍是被家长按社会的规范改造过来,使他接受社会的既定规范,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否则,他长大后就将与社会格格不入。这个过程,心理学家把它叫做“儿童的社会化”。根据研究,儿童的社会化首先从家庭开始,而且伴随其一生。所以,家庭教育和家庭和谐对社会和谐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0-05-13与黑奴农奴相比,房奴还是幸福得多
- 2010-05-12130名“幸福母亲”开心畅游泉州
- 2010-05-11一线大城市八成白领欲返乡和“伪幸福”说再见
- 2010-05-10平和县106名贫困母亲喜获幸福工程救助款
- 2010-05-05让学生有创造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