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郑寒月:贺岁档能承载多少文化内涵
http://wmf.fjsen.com 2010-02-22 08:47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国味道”商业化:对于历史和现实“看,却看不见”

从去年贺岁档中人物传记电影《梅兰芳》、《叶问》,大型历史题材电影《赤壁》开始,人们注意到,历史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今年的贺岁电影中,《花木兰》、《十月围城》、《孔子》、《锦衣卫》、《苏乞儿》,无一不是将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值得一提的亮点搬上大银幕,其中的“中国味道”不言而喻。而“中国味道”怎么烹饪、加工才能成为一道“全民大餐”?导演、制片方、发行方、院线都在琢磨这个问题。

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中国电影博士后研究的唐锡光教授认为,电影是商品,也是一门艺术。近年来,中国贺岁电影日益走上商业化道路,再严肃的历史题材都不忘加上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牌明星。《梅兰芳》里的黎明、章子怡,《赤壁》里的梁朝伟、林志玲,《花木兰》里的赵薇、陈坤,《孔子》里的周润发、周迅,《十月围城》里的明星多得都不可胜数。

按常理,观众对先贤个人传记式电影缺乏兴趣。因此,对于孔子、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比的就是谁的明星更有票房,谁制造的新闻更大,谁的商业化运作更好。《花木兰》先抢档期,该片历史感不够厚重,但从影片完成后陈坤对删戏份感到不满缺席宣传,到剧组借赵薇结婚、怀孕来炒作,再到戛纳的凯旋而归,成功拿下多个地区的高价订单,新闻一直不绝于耳。《孔子》以巨星周润发出演“孔子”一角作为票房保证,再以杜撰的“红颜知己”周迅、“三角恋”剧情引来争议,同时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周志强说:“贺岁电影商业化的恶果就是艺术电影的彻底消失。各大一线、二线院线,都已经彻底资本化、利润化了。无形中,‘中国电影’已经完全剔除了‘谢晋色彩’,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现实有任何关系。”经由贺岁电影,对于历史和现实,乃是“看,却看不见”,满目充斥着商业价值。

《孔子》影片本身“孔子”这一人物,就是影片行销全球的保证。无论是孔子,还是周润发,两者是互补的,都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瞄准着全球的电影市场。对于如今历史文化元素在电影中被包裹着一层商业的外衣,《孔子》的导演胡玫表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肯定会得到市场的呼应。“电影还是一个大工业的产品,这个产品本身必须要讲究利润回收,而这个精神文化产品的利润回收主要是来自于票房,没有票房便无法支撑这个产业大规模地向前继续地发展。”


责任编辑: 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