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小说《蜗居》,不禁想起哈耶克的那句名言:“竞争是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发现社会的利弊,也发现我们自己的强弱。于是就有一些问题值得去思考,比如,大学毕业何去何从,是选择下基层去小村,还是选择大都市选择激烈的竞争?是选择小富即安还是去艰苦奋斗、开拓创业?我们作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是志大才疏、好高骛远,还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为什么我们欣赏鲇鱼效应?因为那样我们才会理解朱子的那两句名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潭死水,总是构不成美丽的风景,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波澜壮阔的大海。这也正是小说主人公海萍选择留在大都市的内在原因,她认为,在这里,她就不会做“井底之蛙”,在这里,她才能有机会欣赏顶级的歌剧,才有机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然而当她不得不面对“蜗居”的现实时,她毫不例外地堕入了“贫贱夫妻是非多”的苦涩境遇。
海萍在困境之中倾倒着她的“报怨”与“悔恨”。这也是很多大学生留在大都市要共同面对的现实。如果每年的数百万毕业生都选择大都市,就像当年(没有扩招之前)千军万马去高考“过独木桥”总有落榜者一样,大城市人满为患竞争也就变得激烈,“优胜劣汰”,没有过硬的本领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对于海萍与苏淳来说,是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水浒传》讲的是“逼上梁山”的故事,我们是不是也会反思:现实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就该知难而退?显然我们的问题又回到了起点:我们为什么要留在大都市?我们有没有能力在这里生存并且发展?我们凭什么生存与发展?是靠自身的努力还是靠外力?海藻显然是一部反面教材。她试图选择后者,选择由腐败支撑的不正当外力,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她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自己,不幸与失败的命运成为必然。
我们每个走出校门的人都应当很清楚,找工作,作人生定位,总是我们在选择社会的时候,社会也在选择我们,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我们才会拥有理想的工作。有的人适合与群体一起干,有的人则适合“单枪匹马”。苏淳在“单位诬陷”、“老婆臭训”的困厄之后开始重新定位,办起了网店,谁能说多年以后那不会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呢?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10-01-129旬老太三九寒天蜗居柴房 6个子女均丰衣足食
- 2010-01-04盘点年度电视剧 《蜗居》最佳《流星雨》最差
- 2009-12-30蜗居在大城市的精神幻觉
- 2009-12-21500万印度劳工蜗居迪拜 危机加剧艰难境遇
- 2009-12-18蜗居:"小悲欢"并非"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