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慈善事业也需要高调“作秀”
http://wmf.fjsen.com 2010-01-25 15:26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百元大钞以十万元扎成一捆、垒成13行犹如“钱山”、四名“金盾护卫”荷枪实弹保卫。23日上午,在中国工商银行江苏分行大厅,中国“首善”陈光标说:眼前这笔现金,是从中国127名企业家和个人那里组织来的捐款,他们共组织了4316万元现金,想在春节前把这笔钱装入八万个红包,送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特困户手中。(1月23日,中新社)

见钱眼开,通常指人利欲熏心,但在4316万现金垒砌的“钱山”面前,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不睁大眼睛。有人会说,慈善是好事,能不能低调一点呢?国人喜欢中庸和低调的风格,那么“作秀”是否会影响慈善的“纯度”?慈善是否会成为作秀的工具?

什么是作秀?这本是一个难以界定的词汇。在一个强调低调行事的环境中,高调的宣传容易被看成是作秀;但是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宣传本来就是形象塑造的必然方式。请问,哪一个被社会熟知的形象和品牌没有经过媒体的宣传?所以,脱离具体的社会情境去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作秀没有意义。在我看来,只要所做的事情是真实的,就不必以作秀之名进行指责。任何行为都会有外部示范性,如果真的做了一件好事,为何不能让别人知道呢?

即使是以事实为基础,也有人会担心,作秀是否会影响慈善的纯度?在可以作秀的时候才想起慈善,如果没有作秀的机会岂不是就不会行善?这样担心当然存在,这样的情形也当然存在。但是,反过来想,很多人之所以看到能作秀才慈善,其实恰恰说明了社会舆论的基本规范——慈善是一种值得关注、需要宣传的美德。这样的社会舆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在这种社会舆论的激励下,很多人会因为作秀才慈善,但更多的人会因为获得社会舆论的认同,或担心社会舆论的疏远而真正慈善。与个人的小算盘相比,舆论的力量更为强大。

其实,慈善也是一个过程。很多人开始可能是为了作秀而慈善,但在慈善的过程中,却转变了为慈善而作秀的观念。这种转变的边界和时间点很难判断,但是这种转变是可以存在的。因为,慈善本身就是一种人性与人性相通的体现,就是一种人心与人心的交流,慈善行为本身就是对作秀者一种教育和引导。所以,何必着急、何必苛求呢?当有人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时,何必先去探究他的目的是什么,而忘记了给予他尽可能多的鼓励和赞扬呢?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期待效应”,当你期待那些行善者是真的行善时,他们就可能真的在以后成为慈善的拥趸。 (乾羽 来源:人民网/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 赵舒文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