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意思是如何才能真正弘扬传统文化。我的看法是,强势文化的背后,无不有强势经济作后盾。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国家强大了,其文化才有吸引力,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开来。太平洋里的瑙鲁,非洲的斯威士兰,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文化?知道他们的领导人说了些什么?30年前,世界上有多少人关注中国文化?现在又有多少人在学习汉语?以中国文化符号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在全世界遍地开花,这在30年前谁敢想象?所以,即使从弘扬国学角度考虑,也不能谴责文化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
国学热是对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集中涌入的一种反弹,其情形与20世纪初一样。一些人怀着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危机感,发誓要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祖宗创造的文化。这种感情是崇高的,值得尊敬。问题是,其中似乎也有一些人失去了之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目标,抱着玩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好像古董家对待一级国宝一样,反复把玩。
玩本身可能也是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在宋代达到了极致。宋代皇帝们偃武修文,对外屈辱求和,关起门来过日子。有宋一代,319年,倒有260多年向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纳贡称臣。和平和稳定的小环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也养成了举国上下一起玩的坏习惯。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个大玩家,他书法好,画也好,做了俘虏,被金人押送到东北的途中还惦记着他的蛐蛐。南渡以后还是玩,都城临安青楼曲栏林立。风气所及,儒学也被玩了,而且越玩越精致,理学恐怕就是这么产生的。理学的勃兴与国家疆土的日益缩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的积弱在这时候就种下了种子。到了明代,明显地走了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方向,差距也就逐渐拉大了。历史也是国学。现在的国学家们不可忘记这段历史。
我深知,一个一辈子关注国际风云的人,和一个专门研究儒家文化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视野,也有不同的敏感点和爱好,因此会有不同的观念和意见。我的意见很可能有点刺耳,而且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我坚信,身处打开国门之后的中国,面对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世界,中国人应该培养自己的全球视野,将中国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考察,将中国当作世界的一部分来考察,并以此来考察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是否有益,起码要抬起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绝不能死守在自家小小的四合院里,沉湎于一家一门的学术,潜心地求得“证悟”。(许博渊)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10-01-05遵化中小学生学《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 2009-12-11天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启动“国学进校园活动”
- 2009-11-26在传承中创新传统文化
- 2009-11-25从高校校训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2009-11-25彰显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