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主张,不是反对少数专家关起门来钻故纸堆研究学问。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一把火烧掉,总要有人研究,研究得好,研究得深,也是有意义的,也受人尊重,如马一浮。在一个多元化的自由社会里,也应该允许公民有自己的爱好,比如刘梦溪先生酷爱六艺,这是很雅的一件事情,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不能将自己的爱好全民化。比如你喜欢吃红烧肉,这是你的自由,你不能要求全国人民的饭桌上天天只有一碗红烧肉。刘梦溪先生恰恰在将个人爱好推广给全社会。他说几年前就发表文章主张在小学设国学一科,内容以《论语》和《孟子》的选注为主,“搭建通向六艺即六经的桥梁”。这种主张如果得以实行,恐怕不是中华民族之福。
中华民族需要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打破国界的,是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有用的文化元素的杂交型文化。这是指制度和价值观层面上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应该有利于器物层面上的文化,即生产力的大发展,快发展。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与每一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也与中华文化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弘扬密切相关。这里有两层意思。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方面,兼收并蓄的杂交文化往往表现出更加强大的活力,而近亲繁殖的文化,也就是新儒家们所爱不释手的纯而又纯的传统文化如六经之类,则往往缺乏生命力,最后只能导致民族的式微,明代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六经这根苗上生发出来的庞大无比的理论体系,两千多年来其著作堆山塞海,汗牛充栋,并没有挡住中华民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由于民族的羸弱,自1840年以来,我们的祖宗不知道有多少人吃尽了苦头甚至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会赞成现代儒家们的主张吗?所以,我明确反对独尊儒术的小国学,而拥护大国学的主张。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同时,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说明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清醒的。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10-01-05遵化中小学生学《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 2009-12-11天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启动“国学进校园活动”
- 2009-11-26在传承中创新传统文化
- 2009-11-25从高校校训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2009-11-25彰显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