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关于提高德育成效的思考
http://wmf.fjsen.com 2009-12-22 10:4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中,笔者认为,要注重道德价值原则的合理性、道德刺激方式的恰当性和道德模范的真实性。

道德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和组织的行为提供一系列的价值原则,而道德教育作为对人类德性的一种主动的培育活动,则是促进教育对象对社会认可和倡导的道德规则的选择、认同和践行,显然,合理的道德价值原则,是社会成员遵从道德规则的重要前提。为此,在道德价值原则的建构中,我们需要坚持人性的发展原则与社会秩序需要原则的动态统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性发展原则和社会秩序原则不具有等位性。因为社会秩序不是终极的道德价值诉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道德在本质上不是为了社会秩序而规范人,而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和全面发展而规范人。基于此,我们要处理好人性发展的目的性与社会秩序的手段性的关系,既不能撇开“人是目的”的根本价值原则,单纯地为了社会秩序而设定道德,也不能不顾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能为人性发展程度提供的自由度,一味地强调人性发展的逻辑原则,否则,人性发展原则就会因缺乏现实社会的支撑而变成空洞的道德口号。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所形成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秩序的实然要求与人性完善的应然要求有机统合起来,确定合乎人性的道德公理、审视已存的伦理戒律和常识伦理规范,以便道德能够发挥出观念的整合和价值导引作用。

道德不是人的一种自然或天然的需要,而是一种后天的社会性或精神性需要。具而言之,道德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社会角色的道德规定和道德期待及其品行欠缺的自觉意识而产生的趋善避恶的自我要求,因此,道德需要是引发和驱动人道德活动的动力。比如,有些人是出于个体的价值追求、理想和信念;有些人是基于行为后果的风险性、惩罚性、奖励性、获益性。为此,我们要依社会群体的不同道德需求倾向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道德刺激,以便能有效地激发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对于功利型道德需要的社会群体,我们要善于运用物质利益刺激,即建立道德与利益联动的奖罚机制,促使人们形成外驱力型道德动机。社会的法律体系、管理规章、道德褒贬等所形成的守德者得利、缺德者损利以及善行得到褒奖、恶行受到责斥的恒常因果关系,会通过道德联想激发人们的道德欲望,减少乃至遏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对于超功利型道德需要的群体,要善于运用精神鼓励,即要建立社会道德舆论的褒贬机制,促使人们形成内驱力型道德动机。毋庸置疑,社会要发挥好舆论的作用,给予有德之人以及时的、适宜的荣誉激励。


责任编辑: 赵舒文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