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疯狂地获取金钱的作为,被经济理论包装着,空前放大。物欲侵占了心灵,科学压倒了文学。文学有什么用?艺术有什么用?它的用处好像就是放到拍卖场上,让富人们来评估和宣判它的品级和价格。
但是,艺术是有用的,文学是有用的。
3000多年前,中国的西周王朝派人到各诸侯国去采集民间歌谣,也鼓励官员和有文化的人创作诗歌,那是很把文学艺术当宝贝的——比青铜器更重要的宝贝!商王朝有很好的青铜器,可商朝被周武王灭了。商朝覆灭不久,武王去世,武王的弟弟周公负责辅佐年幼的君主,周公便是当时国家的实际最高领导者。发动去民间采诗和鼓励诗歌创作的就是周公。几百年后,这些诗歌被孔子收集整理成教育人的课本之一,就是《诗经》。当初周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那么看重诗歌?
中国历史上,殷商时期的人讲贫富,西周时期的人讲贵贱,为什么有这转变?讲贫富,就是追求富。殷商富不富呢?汉语中有“殷富”、“殷实”之词。所谓“殷实人家”,那是讲民间家庭积蓄充实。我们由此是可以遥想殷商之富的。但殷商灭亡了。
为什么灭亡?后人多说是殷纣王的残暴招致灭国!我以为殷的灭亡不能仅仅归咎于纣王一人的残暴,而是统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丧失了道德精神,导致一个富国覆灭。中国有句话说:“殷鉴不远。”周公汲取前车之鉴而倡导德治,这是周朝最显著的特征。
我曾拜访过洛阳的周公庙,心想,周公为什么要倡导德治?在殷商社会,“天命不易”的说法已很盛行,这是说殷商受天命而统治天下,这是不可改变的。可是商朝被周灭了。可见靠“天命”统治天下是靠不住的,那么靠什么呢?周公认为,商朝失天下是因为失德,周人则因为“同心同德”才得到天下。那么,关键不在于天命,而在于有没有德。可是,怎样才能有德和保持住德呢?
公元前11世纪,除了利用神的力量来约束君权,如何利用君权以外的力量来限制君权的办法在全世界都还没有发明出来。周公试图在人心的内部塑造有德的品质,从而使君王产生约束自己的力量。当然,一个社会,仅靠君王有德是不够的,还需要造化全体臣民的心。周公想到了礼乐。礼,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用来陶冶人心。礼和乐,是达到德的方法。
周礼是周代完备的政典和法规。用政令和刑法来治理社会,上古就有。企图用文艺陶冶人心来塑造美德,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周公算得上中外第一人。他主持制定的雅乐体系十分恢宏,西周的诗是用来配乐歌唱的。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称“诗”为“诗歌”。西周的诗歌,有风、雅、颂之分。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21文学中译西 已成一道坎?
- 2009-12-21“手机文学”会否迎来井喷?
- 2009-12-11瓦西里耶夫再次摘取俄罗斯文学最高荣誉奖项
- 2009-12-11用钱衡量文学很悲哀
- 2009-11-11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20周年纪念笔会在武夷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