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文学中译西 已成一道坎?
http://wmf.fjsen.com 2009-12-21 17: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上个月离开了人世,杨老走后,人们在谈论一个话题:包罗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该由谁接棒继续传播出去?

文学翻译现状堪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翻译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各种翻译服务机构3000余家,到2008年底,我国翻译服务市场的产值突破300亿元人民币。然而,在这些可喜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我国对外文学翻译事业举步维艰的现实,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译外”翻译者严重缺乏。

当作为中坚力量的老一代翻译大师相继离世,新一代翻译家羽翼尚未丰满时,对外文学翻译出现了巨大的人才断层。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8年中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969种,其中图书15776种,而输出的出版物版权仅为2455种,其中图书2440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

对此,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辜正坤表示,“中翻外的市场并不好。”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气功、菜谱的书籍充斥着书架,而能够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文学翻译作品少之又少,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甚至还有许多的误解。“我在西方介绍道教,国外人还以为这是日本的。”辜教授无奈地说道。

翻译事业鲜有人涉足

在翻译工作中,由于难度大、门槛高,从事中译外的人才不多,文学作品翻译更是少有人问津。在国内,真正合格的“中译英”人才不足百人。

“做文学翻译还不如当外语老师呢!”北京语言大学外语系学生万瑶瑶说出了学习外语与做翻译的距离。“‘翻译’只是一门课。仅凭这门课,毕业以后很难胜任专业文学的翻译工作”,“而且国内高校的教育,更注重外译中的能力”。

为了缓解翻译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2006年起,我国高校纷纷增设翻译专业。与外语专业相比,翻译专业出身的学生是更为理想的文学翻译人才。然而,日前一项针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07级本科生的调查显示,毕业以后愿意以文学翻译作为第一职业的学生,几乎为零。


责任编辑: 赵舒文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