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2月9日讯(通讯员 周艾连 林瑞芳)在福建三明市明溪县盖洋镇葫芦形村村民老连的家里,一个图书室特别引人注目,两个大书橱和一张阅报台上,整整齐齐的堆放着各种图书、杂志、报纸。其实老连不是读书人,而是明溪供电公司盖洋供电所农电工,他叫连元清。这个图书室是葫芦形村委设在他家的"农家书屋"。
在盖洋供电所里,56岁的老连负责抢修、业扩报装、二级仓库管理等工作。多年来,他在农电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之余,老连义务担任农家书屋这个山村"图书馆"的"馆长",十年如一日管理书屋和服务乡间读者。
2000年,为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福建省政府启动了农村图书室建设工程,葫芦形村在建设农村图书室的计划范围之内。由于该村村部所在地比较偏远,图书室建设因没有合适的场所而搁置。这可愁坏了该村村干部:建设图书室是件好事,大家都支持;可要把这图书室设在谁家里,平白多出件没有分文进账的事来,那可不是谁都愿意。
"那有什么,就设在我家吧!"老连知道情况后,主动找到村支书。老连家位于该村的中心,门前就是村公路,交通还算方便,这农家书屋设在他家再合适不过了,只是村支书一直没好意思开口。
2000年7月,老连腾出自家堂屋,收拾干净后,村里把农家书屋的全部"设备"-两个书橱、一张阅报台、八张长凳和一堆书,搬了进来。《管理条例》、《读者须知》一上墙,农家书屋正式对外开放了。从茶叶种植到毛竹管理,从家庭教育到文学选集,"农家书屋"虽然简易,规模不大,但很受村民的青睐。
随着来农家书屋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老连也越来越忙了。原来,书屋里的书大部分是旧书,老连利用晚上工余时间整理图书。一碗浆糊、一沓白纸往桌上一摆,老连修补图书的工作就开始了。书封面没了,他就找来硬纸板比对着书的大小,剪个方形,写上书名和作者后贴了上去;书有撕破页的,他就按页码整理后,重新粘贴上去;有的书少了几页,他就用笔记本记下书名和页码,有去县城,就到书店找到书将内容抄回来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老连一段时间的修补、整理,这些旧书越来越完整了,书屋里的图书种类也越来越多了。2000年底,老连的"农家书屋"被三明市委宣传部评为"合格村级图书室"。
2001年的一天,老连到村部办事,发现办公室里当天的报纸,大家看完就扔在一边,成了废品。"要是能把这些报纸拿到农家书屋给乡亲们看,那该多好!"他一说,村书记高兴地同意了:"这是好事,你要是不嫌麻烦,每天都可以过来拿。"从此,老连又多了一份义务取报员的"差事",遇到抢修或突发性工作,没法去拿报纸,老连也要叮嘱妻子下班后到村部去拿,尽量确保乡亲们每天都能看到新的报纸。
书太旧、种类少、更新慢,这是书屋存在的最大不足。要让书屋充分发挥作用,增加图书的种类,更新专业技术类书籍等,势在必行。老连经常在思考着。
为了添置新书,老连一方面找村支书商量解决办法,一方面让远在武汉当兵的儿子帮忙到书店看看、在网络查查,有适合乡亲们看的书就让他仔细记下价钱和书名,每个月向老连汇报一次。半年多,老连共收集到包括烟叶加工、水稻种植、家畜养殖、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种类100本新书的信息,在村委的支持下新增了一批受众面广的书籍。
责任编辑: 陈玮 |
- 2009-12-07鹰潭农家书屋助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 2009-11-17北京14个“农家书屋”年底迎客
- 2009-11-10别让农家书屋“变了味”
- 2009-11-04福建武夷山市已建24家“农家书屋”
- 2009-10-30三明市建成"农家书屋"20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