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别让农家书屋“变了味”
http://wmf.fjsen.com 2009-11-10 16:03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10日讯(本网记者 黄国) 时下,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政府为农民办的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国不少地方相继实施,日渐成为当地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被喻为“文化粮仓”。但在现实中,部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起来却有些“变味”,离农民真正的“文化粮仓”差距不小。其一是“原味”不足成摆设。背离农家书屋设立的初衷——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问题,而是把其作为村里的形象工程,停留于应付检查层面,平日疏于管理,逢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开开门,装装样,俨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二“农”味不够。此类书屋虽没有“摆谱”之嫌,但书籍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不强,不合乎农民兄弟以“农”为主的“胃口”。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为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只有充分认识农家书屋设立的初衷,从选书、配书、管书、用书等方面多花心思、下工夫,通过完善的管理,才能把这项德政工程落实好,让书屋真正成为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科学阵地。

  《福建日报》曾在今年5月报道过《一个农家书屋的生存力量》,讲述的是福州仓山区台屿村农家书屋的有效运作管理,颇有值得借鉴之处,这样的农家书屋才是农民真正喜欢的“文化粮仓”。

  此外,应摒弃“多而全”的思维,充分认识到农家书屋所面向的对象是农民朋友。在挑选书籍时,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群众需求,多一些与农民相关的果树种植、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科技图书,多一些“农”味,让农民群众能够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