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12月,复旦大学就曾“自曝家丑”,连续公布了三起本校教师的学术剽窃事件。如此高调地自曝“学术丑闻”,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这也表明复旦在治理学术腐败行为上的决心和力度,但此类事件在全国一些高校中仍频频发生。今年以来,大学学生、教授、甚至校领导学术剽
窃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因论文抄袭引发的新闻事件也比比皆是。
配音+字幕
2009年2月,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被指抄袭论文
2009年4月,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因论文抄袭被撤销行政职务
2009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撤销硕士论文抄袭者学位
2009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被教授联名举报论文抄袭
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发表文章被指抄袭
…………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抄袭”4个字,用户可以得到几千万条搜索结果。近年来,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已成为一颗毒瘤,身处其中的人尤其能感受到切肤之痛。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有人讲(上世纪)40年代,官场腐败一塌糊涂,学术界不为五斗米折腰,科学家还是很清高的。现在呢很遗憾,我们这些人当中也确实出了些不体面的事情,这是非常遗憾的。
曾经不染尘俗的“象牙塔”为何会斯文扫地?汪教授认为,这与我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不规范有很大关系。评教授评职称只看发了多少文章、写了多少著作,在此基础上,“学术”往往沦为个人换取荣誉、谋取官位和金钱的一种手段,剽窃抄袭也就在所难免。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更糟的是你有的时候发奖金,是你文章数量乘上文章影响再给钱,这个完全变成铜臭世界了。这是在管理体制上,你的评比、你的提升过分地用这种所谓定量的东西来做,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
而各个大学设立的学术规范委员会,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学家
熊丙奇:主要在于学术委员会不独立,他没有独立运作的财权,也没有独立运作的空间,往往很多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是挂靠在某个行政机构之下,它的经费也受到行政机构的制约,而他们开展行动往往也受到学校领导和机构的指令,然后再开展活动。如果说学术委员会得到的指令是这个事件不用调查,或者说是从轻处理,那么他们可能就不去调查,就不去处理。
新华社记者:潘旭:今年3月,教育提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敢于对学术不端“下猛药”。作为学术机构和其中的学者,对学术、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坚守是头等重要的。只有在”坚守”的基础上改革不良的学术制度,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类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发生。感谢收看本期《新华纵横》,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