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新闻纵览
博士后涉嫌抄袭同门 所抄文章供导师出书
文明风   |  时间: 2009-11-19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节目导视:涉嫌学术抄袭事件,同门博士后对簿公堂(因为这样明目张胆地抄袭,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学术丑闻频频曝光,学者道德如何坚守(你的评比、你的提升过分地用这种所谓定量的东西来做,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敬请关注《新华纵横》--《学术腐

败:难除的毒瘤》。

  新华社记者潘旭:我手里拿的这本书,是2009年1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闻学论著,名为《历史的选择》。就是因为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国内知名学府复旦大学的一起严重学术抄袭事件被媒体曝光。据了解,这起事件涉及师出同门的两位博士后研究生。

  韩元,上海某高校教师,这起抄袭事件的当事人之一。2003年,韩元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2006年6月学习期满,完成了博士后出站报告《新时期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究》。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事隔几年,她居然又在网上看到了这篇似曾相识的论文。

  上海某高校教师韩元:我最早发现这个呢,是今年5月份在传媒学术网上一篇署名许燕的文章,谈30年新闻文体的变迁的。这篇文章我发现了很多我熟悉的语言和段落,于是我就打电话给许燕本人,来问她是不是抄袭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事后许燕也给我发了一个短信,也表示歉意,然后说她已经在网上做了注释和参考段落。

  提起许燕,韩元并不陌生。当年她们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同学,并且还师从同一位导师——李良荣教授。现在,许燕是复旦新闻学院的一位副教授。因为师出同门,又彼此相识,韩元对这件事并没有深究。但没过多久,她看到了一本名叫《历史的选择》的书。这是李良荣主编的“新闻改革30年研究书系”中的一本,其中就有一篇署名为“许燕”的文章——《30年中国新闻文体变迁》。

  上海某高校教师韩元:这篇文章的抄袭就比较严重了,很多地方都大段大段地(抄袭),也没有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也没有某某人说这样的字眼。对于我当时的心情我是特别悲愤,因为我跟许燕也是熟人吧,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她没跟我打招呼,而且我当时网上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她也没跟我讲要出书,也没有跟我说有这么一个课题。所以当时第一反应是蛮欺负人的,因为这样明目张胆地抄袭,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韩元给记者对比了两篇文章,很多地方几乎是整段照搬,一字不改,不仅抄袭观点、论述,连案例也原样照搬。这样明知故犯、变本加厉地抄袭,让韩元觉得很憋屈。况且,正式出版图书和之前网上抄袭有很大不同,韩元很快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

  上海某高校教师韩元:因为对于我来讲,被抄袭的是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既没有出版也没有发表,我其实暑假的时候想整理一些论文发表的,现在暂时这件事情就搁置了。因为我特别担心的是若干年以后,人们拿到我正式出版的报告或论文的时候,会不会说我是在抄袭许燕的,我当时特别有这个担心。

  包括《历史的选择》在内的这套新闻学丛书,属于武汉大学国家“985”工程项目的一个课题成果,在业内影响很大。因此,韩元多次和许燕沟通,许燕先后提出的图书撤柜、再版时刊登道歉更正、金钱补偿等各种方式,或未能实现,或被韩元拒绝。双方僵持之下,韩元得知许燕9月底要公派出国,至少一年内不会回国的消息,这意味着“抄袭事件”可能就此搁置,这也最终促使韩元将此事诉诸法律。

  上海某高校教师韩元:大概我是9月13日,我给复旦大学的杨校长、秦书记以及分管重点学科办公室的叶少良主任,寄出了一份材料,是9月13号。然后我向法院递交诉状是在9月16号,法院的速度还是蛮快的,9月21号立案。在9月23号,复旦大学正式启动了调查程序,学校首先摆出了一种不护短的立场,作为我个人还是比较感动的。

  在整个事件中,另一方当事人许燕始终未露面,也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媒体采访。因为涉嫌抄袭的《历史的选择》丛书属于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并得到有关资助,“抄袭事件”曝光后,引起很大反响。复旦大学表示,对涉及到本校教师的问题,一定会严肃查处。

  复旦大学宣传部长萧思健:现在也是根据工作的流程,由学校的有关会议机制进行讨论确定,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社会进行发布,所表明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复旦大学会严肃处理学术不规范问题,并且要让更多的老师引以为戒。


[1] [2]
 下一页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