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素影(中国画)刘波作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艺术有时不仅仅局限在工作室中,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本身也是艺术地栖居,柴米油盐、行住坐卧都具有值得细加玩味的特质。
背起行囊,到老少边穷地区采风,拍一通照片,然后完成一批风情画一般的所谓“创作”,是曾经流行的“生活”;而对着自己周围的环境描摹,把琐屑的枝节和个人的感受放大来表现,也是一种“生活”。但我以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生活,是属于心灵的层面,它更加丰厚,更加自由,更加多彩。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时空的阻绝、语言的隔膜、技法的局限都不能成其为问题,所关注的是人的心灵。如此,“生活”似乎也只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媒介。
过分强调读书和过分漠视读书,对于一个画家来讲,恐怕都有问题。显然读书不能直接指导画画的一招一式;而完全不读书,拒绝千百年来的文化积累,也必然看不清自己的历史局限,在茫茫黑夜中漫无目的地摸索,其情可悯。
诚然,古圣先哲言说的道理直接对应现世生活,是有一定距离,如《论语》里没有教人如何去盖房子、打电脑,可它会给一个人的生命找到一个归宿,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依恃;《圣经》里面讲了许多故事,可能很多都和现实脱节,但它所传递的是另外一种对生命的关照和呵护。
技术有新旧,而情感千古不易。从《离骚》所抒发的有关人类善、恶的情感,虽2000多年,没有丝毫的改变。所以,对于清醒的艺术家来讲,君子务本,捕捉这种“千古不易”的存在,应该是第一要义。有时候,宗教感,往往决定一件作品的精神高度。然而宗教“感”并不一定是形式上的皈依某个教派,而形式上的烧香磕头却也不一定就表明具有宗教感情。
艺术家所需要的宗教感,是一种自觉升腾起来的大爱,懂得“爱”,还要扩充自己爱的含量,透过表现的题材,而深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深层。西洋古典绘画中经典之作往往充满这种情感。对于中国画来讲,这种情感更加含蓄、更加平静也更加深沉,深沉含蓄到可能无法捕捉。五代北宋的巨障山水、宋人花鸟小品、八大水墨淋漓的画幅、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都充满了一种敬畏、深邃、博大而又沉寂的宗教情感。
技法,对于一个具体的艺术家来讲,就是能准确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对此人,可能不够,对彼人可能已经过了,所以,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技法通行天下,因人因事而异。卢梭天才而天真的绘画所用的技法,可能稚拙,但表现他质朴的情感非常恰当。对于技法的讲求,一个最好的依托就是自己的情感。重要的是情感表现的真实和充分。不真实,无以言善,而不充分,无以言美。(刘 波)
责任编辑: |
- 2009-11-02批评学生的艺术
- 2009-09-08福建三名家获闽剧艺术终身成就奖
- 2009-09-14中国民族艺术何以花开四海
- 2009-10-14“传统的复活”艺术展举行
- 2009-10-12一场文化艺术的嘉年华
- 2009-10-16艺术节展演秀才艺
- 2009-09-22海内外书画名家齐聚东山艺术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