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新闻纵览
蔡武谈新中国60年舞台艺术发展:百花争艳 全面繁荣
——文化部部长蔡武谈新中国60年舞台艺术发展
文明风   |  时间: 2009-10-22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山西省话剧院的《立秋》

甘肃省歌舞剧院的《丝路花雨》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一场几乎荟萃了目前我国各艺术门类的代表剧目与领军人物的大型献礼演出在京隆重举办。一台台感人的好戏、一首首难忘的旋律、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勾起了人们对共和国峥嵘岁月的真情回忆,也展现了舞台艺术60年的发展变化。

    如何梳理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脉络?如何总结其历史经验,评估其生存现状?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文化部部长蔡武。

    记者: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新的时代,舞台艺术应该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请蔡部长谈谈我国舞台艺术60年的发展状况。

    蔡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台艺术也经历了曲折探索与自我调整的过程,逐步走向全面繁荣。60年来,艺术创作不断变换场景和主题:从百花齐放到万马齐喑,从拨乱反正到解放思想,从政治反思到艺术反思,从弘扬民族艺术到推动艺术繁荣,从艺术转型到经济转型,从加强文化建设到艺术创作有效积累,从个体追求到国家扶持……统领这个过程的是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从单一到丰富,从探索到成熟,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在社会变革的带动下,在多元文艺思潮的刺激下,伴随迷惘与阵痛,艺术创作经历了深刻的蜕变与转型,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60年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艺术再现的社会变迁史。

    舞台艺术需要继承、保护,也需要发展、创新。创新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根基,不勇于创新就缺乏发展的活力。舞台艺术要想取得不断的繁荣,我们就需要具备善于继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951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为传统艺术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促使一大批优秀作品产生,昆曲《十五贯》就是突出例子。改革开放后,我们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些古老剧种展现新姿。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些剧种在全国只剩下一个专业剧团,剧种的命运就系于这个剧团身上。为此,文化部于1992年分南北两片举办了“天下第一团”的调演和评奖,对这些濒危剧种给予扶持。参加调演的有梨园戏、梅林戏、漫瀚剧等30多个剧种剧团,这一举措对促进这些艺术种类的继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2] [3]
 下一页
 
 “传统的复活”艺术展举行 10-14
 中国民族艺术何以花开四海 09-14
 "金孔雀"刀美兰:民族根是艺术魂 10-09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