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告诉我,嫁人不嫁东北人。我当然清楚这是一种片面的观念,但我们在做任何选择时,总要考虑怎样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择偶时,我可能真会忽略这个群体。”
“乙肝歧视”绝不是仅有的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歧视其实无处不在。本次调查中,99.1%的受调查者认为“身边存在歧视”,其中26%的人表示“歧视无处不在”。
求职、教育、婚姻、恋爱都成为歧视的“高发区”。调查显示,“求职”是歧视最严重的领域,76.1%的人选择此项。接下来还有:婚姻(60.1%)、工作(59.1%)、社交(48.5%)、恋爱(44.5%)、教育(38.2%)、升学(37.9%)、消费(25.9%)。
在深圳工作的彭先生承认,自己单位不招收非大学毕业生。这样的招聘条件在国内的求职市场上十分常见。在他看来,产生歧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僧多粥少”,以最典型的就业歧视为例,“工作机会就这么多,有劳动能力的群体却如此庞大,用人单位当然寻找更优秀的”。
本次调查中,33.2%的人认为产生歧视的症结就在于“现实竞争太激烈”。
金融从业者郭小姐认为,歧视还可能出于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我奶奶告诉我,嫁人不嫁东北人,因为东北男人打老婆。”她笑着说,“我当然清楚这是一种片面的观念,我也不相信我遇到的东北人都打老婆,但我们在做任何选择时,总要考虑怎样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吧。所以在择偶时,我可能真会忽略这个群体。”
调查中,42.3%的人认为,舆论常常类别化地看待某一类人,这是对具体个人的不公平。
“社会歧视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作‘显性’及‘隐性’的划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张曙光教授告诉记者,显性歧视很大一部分基于制度,比如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尽管这种结构差距在最近若干年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够;而隐性歧视,可能一部分是基于传统,比如残疾歧视,中国古代的残疾人是不能当官的,新中国刚成立时残疾人也不能上大学。
什么歧视最严重?调查中,56.7%的人首选“身份歧视”,其次是“残疾歧视”(50.7%),“疾病歧视”占49.8%.。“外貌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户口歧视”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1.6%、30.6%、28.0%和27.7%。
身份歧视作为最严重的歧视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大家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态度。刚刚初中毕业的方小雁(化名),两岁多就随父母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此前她几乎没和城里人接触过。每次在公交车上看到城里人对着满身油漆、尘土的农民工大声呵斥或是满脸鄙夷,都会让小雁心里对“城里人”的隔膜加深一分。“城里孩子和乡下孩子怎么可能平等?”小雁说。
责编: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