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4日,来自广西的27岁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张雯(右)在郑州最繁华的二七广场向陌生人索要拥抱,以此消除对乙肝患者的社会歧视。一
位热情的郑州市民很乐意与张雯拥抱。
陈晓东摄
最近,“乙肝歧视”又成为全社会的热议话题。先有报道称,卫生部拟出台政策,要求取消常规体检表中的乙肝检测项目。随后,卫生部出面澄清说,此观点仅为专家建议,非官方意见。但“乙肝”和“歧视”这两个关键词,早已触动了大家的神经。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39健康网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公众对“歧视”的知行矛盾,在结果中展现了出来——虽然只有6.9%的人承认自己“存在乙肝歧视”,但当面对“你是否愿意和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共同吃饭”的具体问题时,33.2%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还有39.4%的人说要“看情况”。
知道歧视不对,但事到临头还是难以一视同仁。这正是歧视可怕的所在。疾病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歧视无处不在。本次民调中,48.4%的人指出,最可怕的不是被歧视对象,而是歧视本身,它才是具有传染性的“社会病毒”。
歧视存在知行不一
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一起用餐时,在银行工作的李小姐反问:“一起用餐会传染吗?”同样,在深圳从事外贸工作的彭先生也坦言,自己对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不了解。
民调显示,47.3%的人认为歧视产生的原因是“缺乏了解所造成的恐惧”。
“如果一个权威的专家能在权威媒体上告诉我乙肝的传染及预防知识,打消我的顾虑后,我会愿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用餐。”刚说出这句话,李小姐沉默了片刻,“不过,还是能免则免吧。”
调查中,27.8%的人认为“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心理”是形成歧视的原因之一。
李小姐的想法不是没有代表性,大四学生黄真,曾经在2008年做了一项关于乙肝的调查,其中一组数据令她十分疑惑:64%的受调查者明知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共饮共食、共用餐具的方式传播,但依然有几乎相同比例的受调查者(63%)表示,他们在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共餐时会十分小心谨慎。
本报调查也表明,67%的人承认存在知行不一,即“不承认自己歧视某些人,但在行动上却表现为歧视”。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智勇告诉记者,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很泛泛,行为就容易背离本来的态度。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将认知尽可能细化,即不仅仅要告诉他们“不能有歧视”,而且要将泛泛的歧视细化,如告诉他们“不要歧视职场疾病患者”、“不要歧视肝炎患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