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创建频道> 生态文明 > 正文
资源节约,一场深刻的变革
http://wmf.fjsen.com 2009-03-26 08:36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既要发展,又要节约,

  如何克服两者的矛盾?

  科技创新铸就“绿色中国”的钥匙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创新调控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油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蒸汽机、电动机引发的动力革命,将社会运转的速度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新材料的出现,让生产摆脱了对天然材料的绝对依赖,产品材质和样式走向空前丰富。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频繁爆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又强烈刺激着科学技术转向为信息化、绿色化提供支撑,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同时承受着经济总量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和增长方式粗放的三重压力,尤其需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推广和普及,为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提供技术保障。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高消耗、高污染到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绿色中国”急切呼唤科技突破和自主创新。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把资源“吃干榨尽”。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差距就是潜力,在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工业化向高端升级。国际经验证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升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升到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从根本上降低对原材料过度依赖的解决之道。以知识投入优化资源投入,这样的节约事半功倍,前景无限。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化解发展与节约的矛盾,让新的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所有这些技术上的突破,都无需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而是在摒弃无节制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尽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励全社会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节约理念怎样落到实处?

  体制机制变革是知行合一的保障

  推行资源节约,不仅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更需要变革体制和机制。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常年干旱的地方,偏要上马高耗水项目;耕地紧张的地方,偏要大兴土木圈占良田;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建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类似荒谬之举时有所闻,究其缘由,总能发现决策机制上的漏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是防范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减少损失浪费的有效方法;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防止决策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使决策者在拍板时先算清楚资源环境账,避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顾表面不顾实效的错误决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强度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和业绩考核,层层分解落实,与各地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乌纱帽”挂上钩,只有这样,资源节约的国策才能真正得到全面贯彻。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与财政税收政策。水、电、煤炭、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相对滞后,现行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使用的环境成本,这是导致一些人不珍惜宝贵资源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生产和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对于前移节约关口、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全球性资源短缺的困境中开辟人类幸福的新道路,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踏着生态文明的时代节拍,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的深刻变革,我们完全能够以较少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将是中华民族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责编:蔡意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