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是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这一资源节约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必须确保实现。然而,由于2006年和2007年节能降耗“欠账”不少,目前离“2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的突出矛盾尚未有效解决。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任重道远,仍须不懈努力!
粮仓满了,钱包鼓了,
为什么还要倡导节约?
“新节约观”追求有质量的富足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沉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跋涉,就在我们奋力推进现代化的时候,却又发现,沿着发达国家走过的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就不可能走到现代化的彼岸。
“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008年,我国人均净进口石油1桶。也就是说,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0美元,每个中国人的负担就增加100美元,这与农村贫困人口的全年人均纯收入不相上下。
全国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受水量和水质影响的城镇人口将近1亿。不少河流开发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仍有1/5农村人口得不到饮水安全,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2.3亿亩。
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环顾全国,40%左右的地级以上城市大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污染严重的占9%。在珠三角,一些城市一年中的灰霾天气接近甚至超过一半。因吸入污染物过多,不少广州人一旦超过50岁,肺部就变成了黑色……
资源获取捉襟见肘,发展困境如影随形。现状不变,30年来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就难以为继。长此以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可能是一种没有质量的小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当代中国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竞争能力、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
就这样,在国力不断增强、商品琳琅满目甚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节约,这个短缺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以新的内涵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支撑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理念。秉承合理消费、集约发展的现代节约观,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迎来一场深刻变革。
保增长,扩内需,
强调节约是否不合时宜?
克服危机更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
世界上没有平坦的变革之路。中国人刚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征途上迈开脚步,就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紧迫形势下,有人认为,保增长是重中之重,节能、环保、土地等方面的“硬杠杠”应当软下来。有的地方甚至打着保增长的旗号,想方设法把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塞进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大单。
这种倾向应该高度警惕。中央明确要求,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重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越是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生产要素,把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实现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
尽管“金融海啸”来势汹汹,我们所保的增长,仍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我们所谋求的发展,仍然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发展,是既要渡难关、又要上水平的发展。
还有人认为,既然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当前就应该鼓励大家多掏腰包多消费,厉行节约不合时宜。
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强调节约与扩大消费并不矛盾。今天我们提倡节约,不是号召节衣缩食过紧日子,而是珍惜资源,取用有度,追求健康简约的现代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拉动消费,不是大手大脚乱花钱,而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度,丰富产品线,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价值,满足更多需求。这样的消费观与节约观,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为增长另辟蹊径,使发展别有洞天。
![]() |
责任编辑: |
- 2009-03-24节约用水需要现实手段支撑
- 2009-03-23漳浦供电公司:"三节约"金点子征集活动如火如荼
- 2009-03-23云霄供电公司:扎实推进“三节约”活动
- 2009-03-24龙海供电强化财务管理促节约
- 2009-03-25南靖县供电:举行"三节约从我做起"活动启动仪式
- 2009-03-24节约用水需要现实手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