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政务频道> 工作研究 > 正文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
http://wmf.fjsen.com 2008-09-19 08: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中国传统社会,追求“官民相得”的政治目标是儒家政治伦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几千年来维系传统社会稳定发展的思想基础。

    “官民相得”的基础:“道”、“德”

    “道”、“德”是传统中国思想家提出的为政理国的基本操守。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说的就是普天下的人们都共同遵守“大道”,天下就成为天下人共治的天下。这种“大道”可以使全社会的人彼此理解,共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其后,又有了“王道”的理念,这是针对某些时期“霸道”甚嚣尘上而为“道”寻找的“正径”,即只有“王道”才能走向治世,倘若“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是以民可敬道也,而不可御也。可御也,而不可牵也。”对待民众,当政者必须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政者必须不懈努力,为他们谋求福祉,那么民众就会接受政府统治,乃至辅助其达到治世。讲“道”行“德”的统治者本身就会对老百姓产生感召力,即“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于从政何有?”从政者以“道”、“德”做表率,能让老百姓“见贤思齐”,即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清代人陈宏谋说:“地方官勤政秉公,体民心以己心,筹民事如家事,官有平政理讼之实功,民自收移风易俗之实效。教养出其中,化导亦出其中。”(《培远堂手札节要》卷下)为政者要从体察民情开始进入“亲民”的境界,爱惜民力,诚信待民的亲民之道是治理民众的根本方法。对此,汪辉祖说:“长民者,不患民之不尊,而患民之不亲。尊由畏法,亲则感恩,欲民之服教,非亲不可。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斯有官民一体之象也。民有求于官,官无不应;官有劳于民,民无不承。不然,事急而使之,必有不应者,往往壤地相联,同一公事,而彼能立济,此卒无成,曰‘民实无良’,岂民之无良哉?亲与不亲之分殊也。官事缓急何常?故治以亲民为要。”(《学治臆说》卷上)作为清代有名的幕客,汪辉祖的上述言论是其深刻反思辅治经历而发出的肺腑之言、深邃之识。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