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政务频道> 工作研究 > 正文
探源中国梦的文化基因
http://wmf.fjsen.com 2008-09-10 16:51   来源:政工研究动态    我来说两句

    ◎关乎于内心

    当今世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又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等问题。焦虑、恐惧、无归属感、疏离感等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疾患。宗教信仰、心理支持等等都难以提供彻底的解脱之道。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准备好了救疗的良方。在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就产生了通过个人的修养以求得和谐的人伦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实践系列中,“修身”是排在第一位的。这种对个人修养的强调,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的位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揭示的是相当完备的个人修养路径,是中国传统儒生修身养性的圭臬。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之气也”,说的正是这样的修养方式。这种强调自我反省,“返求诸己”的思想,使得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个人具有相当程度的心理平衡和人格稳定。这样的人生修养途径,对于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特质,无疑具有相当正面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社会个体在遇到挫折和艰难时,不是报复社会,而是反躬自省,通过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品质,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性意义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还有“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权思想,有重生轻死,注重现实人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等等,不一而足。

    勿庸质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优秀因子固多,糟粕亦为不少。我们眼下需要做的,应该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摈弃简单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观点,廓清对传统文化的若干误读和偏见,取精华,弃糟粕,使古老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应有的勃勃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儿童读经运动在海峡两岸悄然兴起,学者对《论语》等经典的解读引发国人空前的热情,“四书”进中学课堂的呼吁频现报端,国学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陆续开办,如此等等,一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真切认同。毕竟,我们的文化脉管里,流淌着的是中国的文化血液;我们貌似现代的文化躯体里,一直存续着传统的文化基因。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坚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在提升国民素质,培育大国风范,彰显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所应有的泱泱气度等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

    有人说,文化的命运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关注,也就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如果我们承认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著名论断,认为是基督教的新教伦理思想培育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最终成就了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的辉煌。那么,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力量,也必将助力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崛起和复兴,必将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李成武/当代中国研究所)

 

责编:陈潇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