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泉茶博馆学习传统制茶技艺(资料图片)
教学生认识茶的品种(资料图片)
创作茶文化主题的岩彩画(资料图片)
9月1日,武夷山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新学期的武夷茶文化校本课程从教材封面设计到教授内容都有了新变化,平日里不时能听到的武夷山方言也被搬进了校本课程。
虽说是武夷山市办学规模最大、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龙头示范小学,但让这所山区学校吸引福建教育界目光的正是茶文化校本课程建设。2013年11月,在泉州举办的福建省教育学会年会上,武夷山实验小学校长丘敏作为全省小学的唯一代表,介绍了该校特色办学的经验。
寻找载体,确立特色发展战略
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经过理念的洗礼和实践的沉淀,如今不少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担负起传承地方文化、构建办学特色的任务。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因盛产茶叶闻名于世。源远流长的闽越文化、武夷岩茶独特的制作工艺,令武夷茶誉满海内外。同时,武夷茶又在影响与推动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将武夷茶文化作为校本研修对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不仅武夷山实验小学,当地其他不少学校推出的校本课程,亦能见到武夷茶的“袅袅”身影。
但丘敏想要开展的校本课程建设,并非浅尝辄止。
众所周知,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亮点和难点,也是检验教育良知的试金石。而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丘敏陷入长时间的思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教育的功能是育人。学生具备何种程度的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决定了他们的终身持续发展质量。教育,显然不能失了这一本真。
怀揣着这样一份教育情怀,丘敏带领武夷山实验小学不断调整教育追求,构筑了特色发展战略,即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为依托,在“一体两翼”( 以校本课程为主体,以学校少年宫活动和主题德育活动为辅助)的框架下,秉承“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将来更美好的生活而教育”的育人理念,以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轴心”,进行了系统构建。
以生为本,完善校本课程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对武夷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对武夷山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创建及武夷茶文化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校本课程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基础,主张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儿童性”、“主体性”三大原则。校本课程覆盖全体学生,而不是某方面有特长的部分人群;尊重儿童认知规律,以科学、音乐、综合实践、美术等不同学科为课程载体,通过“我了解”、“我参与”、“ 我实践”、“ 我创作”不同方式,在三至六年级开展以“茶韵飘香、明理修德”为主题的武夷茶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三年级的校本课程收集了有关武夷山传说、故事及诗歌、楹联、儿歌等内容,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一些有趣的本地儿歌、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教师以课堂讲授、视频欣赏、请家长讲故事等生动有趣形式,培养儿童对乡土文化的粗浅了解,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的兴趣。
四年级的儿童正处于青春前期,正确的形体知识、美好的仪态教育将为他们未来的身体发育带来良好的影响。为此,学校在四年级安排了“我参与——茶艺与茶歌舞”课程。学校为四年级音乐课安排了一名茶艺教师、一名舞蹈教师和一名音乐教师。每班的每节音乐课均分解为一节茶艺(舞蹈)课、一节音乐课,由两名教师分别为男女生分班授课,既提高了技能学科的教学效果,又解决了学时不足问题。茶艺学习宗旨是“学茶知礼”,主要培养儿童对中国传统礼仪的认识,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美德。茶舞则结合武夷山民间舞蹈,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形体知识,达到“美仪修德”的教学目的。优美质朴的民歌、童谣是武夷山乡土文化的瑰宝。音乐课上,教师精选了一批歌曲,指导学生欣赏与歌唱。
五年级的课程安排了关于武夷岩茶的气候、土壤、茶的品种、种植与制作等内容,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身边随处可得的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观察、小组研究、总结汇报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观察、研究、合作的能力,激发其保护环境、尊重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每年秋季和春季,学校还要安排学生外出实践。学校联系了星愿茶业有限公司和茶叶研究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实地了解茶的品种和制作过程。
武夷山现有2000多家茶企,缤纷多彩的茶叶包装、各蕴深意的产品商标、琳琅满目的各种茶具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六年级的美术课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设计茶商标、制作茶包装,创作了以茶为主题的小报、香包、刮画、手工茶具等作品。学校还与武夷山市摄影协会合作,以“我眼中的美丽武夷”为主题,指导学生创作出一批独具童趣、视角丰富的作品。
学校二十多位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授课工作。按照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每个主题负责人在初步制订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的同时,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和评估,广泛收集素材,进行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亦不断完善和补充课程的内容,剔除一些过于专业、不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民间传说、故事等素材的选择上更加精细,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活动内容和加强教师的主动教研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集思广益,将校本课程开发得更加科学有效。2014年,武夷山实验小学的“武夷茶文化”校本课程课题在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成功并获得立项。
艺润童心,构建良好德育环境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除了课堂这块主阵地,少年宫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成了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同样彰显在武夷山实验小学的德育教育中。
参加学校少年宫活动,学生接触了正逐渐成为武夷山地方文化重要特色与亮点的岩彩画,知名酒店大厨应邀前来传授糕点制作, 心灵手巧的女同学掌握了编织和十字绣的技能……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
校园达人秀、汉字书写大赛、我是口算王……武夷山实验小学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大型主题活动,形成了以厚重人文积淀、独特文化魅力、昂扬精神风貌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这里成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乐园。
各年段则根据孩子的特点办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如五年级的课本剧比赛、六年级的主题队会,他们注重对学生自信自强、坚毅勇敢、向善尚美的品质培养,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一颗颗开启素质教育之门、开发学生潜能的“种子”在校园开花结果,也令这里的孩子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 (朱玲)
编后
课堂之外 另有天地
如果说学校的产品是学生,那么课程就是生产环境。如何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界的认同是——抓课程。
校本课程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最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也是对当前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当然,特色教育不是率性而为,而应基于自身的历史积累或者师资优势而设立。
武夷山实验小学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特色校本研修模式,希望她的做法能够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市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明天将有什么样的社会。谨记教育的本真,用特色教育点亮每位孩子的人生,助力梦想起航,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6-04漳州开展八项主题活动提升乡村学校少年宫办学质量
- 2014-05-19罗源凤山镇有个“现代武训” 老人“乞讨”办学
- 2014-05-09坚持特色办学,乡村小学成香饽饽
- 2014-02-27长大后,我将成为你:六旬大妈公益办学19年“浇灌”村中“幼苗”
- 2013-11-11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卓越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