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惠安女服饰
http://wmf.fjsen.com 2015-08-28 15:24:36 来源:泉州网    我来说两句

惠安女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不断演绎而形成的服饰民俗文化。据崇武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表采集到的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斜线纹、云雷蚊和附加堆纹等,证实惠安女服饰有着古代闽越族的遗存信息。民间传说惠东人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色彩框架的形成就源自远古百越祖先蝴蝶族徽和图腾的崇拜。惠安女长期居住生活在崇武、小岞两个半岛的海岬边域,保留着特别的生活习俗,故惠安女服饰在色彩视觉效果上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保留了海洋文化的深深烙印。

休渔期里,泉州渔民利用这一时机修补渔船和渔网,准备在休渔结束后再次扬帆出海。图为在惠安崇武大岞渔港,勤劳的惠安女忙着修补渔网。(陈燕陈小阳 摄)

惠安女服饰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明末清初惠安女服饰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别老年人的服饰颜色都以黑色调为主,其它红、蓝、绿只在装饰上运用少许。20世纪20年代起,惠安女服饰的色彩开始与汉族人群形成了一定的差异,黑、红、蓝、绿、银灰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色调,具有十分和谐的搭配效果。至五六十年代,使用黄斗笠、花头巾和塑料手工艺品如裤带、凉鞋等,色彩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进入七八十年代,惠安女服饰的色彩变化达到鼎盛时期,妇女的服饰更为讲究,每件饰品都是精雕细刻。

当地妇女盛装上街

惠安女服饰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的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惠安女的服饰组合造型美观、注重比例,适合自身体形,即衣短裤长、紧束的上衣、宽畅的裤脚,符合上紧下松的视觉艺术,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惠安女服饰发展到如今,其固有的色彩主框架仍然是“黄头笠、黑绸裤、蓝上衣”这种显明的象征色彩。黄、黑、蓝、绿组成了惠安女服饰的主色调,它在色彩学的配搭上又有和谐、鲜明的整体效果。

小小惠女模特

一旁观看巡香的惠女

惠安女服饰纹样是一种附着在服装载体上的主体美,它与当地民俗风情、宗教祭祀及人们的生活情趣、伦理道德是分不开的,大多寄予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情于景,带有渔家生活气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运用象征寓意等艺术手法,使其吉祥意念与表现形式不断地融合,故具有很强的内涵性、象征性、寓意性。

惠安女服饰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是大衭衫和接袖衫,裤宽围大折,着装时裤头折叠于臀上部,系上裤带及一条一股三垂的银裤链。盛装时必穿的礼节性服饰是百褶边裙(俗称肚裙),秋冬两季加在上衣外面作保暖用的贴背和褡裢。操家务或外出劳动的常用的腰巾,还有结婚时或婚后回夫家或逢节日才穿的凤冠鞋(又叫鸡公鞋)和踩跷(轿)鞋,为礼节性用物。

惠女抬着神像上村道

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古闽越族服饰的遗存痕迹,又揉进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影响,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惠安女服饰是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服饰组合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堪称奇而不俗、艳而有韵,它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并严格遵循其自身的审美观念,以“称体、入时、从俗”为追求目标。讲究色彩与环境的协调和谐,注重尺度比例适应劳动生活的需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是一种体悟四季交替、阴晴风雨变化而脱颖出来的朴实的艺术,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惠安女服饰对居住在崇武、小岞的惠安女影响深远,她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对图腾崇拜执着的心灵信仰,与其独特奇异的服饰紧密相关,惠安女服饰反映出来的服饰民俗内涵极为丰富深邃,在民族服饰文化中可称独树一帜。“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詹国平 男,汉族,1952年2月出生,惠安县崇武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1969年拜山霞乡陈荣福为师,学习设计制作惠安女服饰,刻苦钻研,深得师父的倾心传授与调教,制作技艺趋于熟练。1971年出师自行开店制作惠女服饰,在实践中技艺大有长进且颇有点名气。还注重拜访、请教多位民俗专家和来崇武调研的相关学者、教授,努力掌握惠安女服饰独特的丰富内涵和特征。2001年5月创办惠安女民俗服饰设计工作室,收集、提供原汁原味的惠安女服饰达数千件,仿制设计制作各典型款式的惠安女服饰数千套,其设计制作惠女服饰多次获奖。认真传承惠安女服饰设计制作技艺,招收徒弟,传授技艺于陈亚彬、张碧林、曾华兴、陈亚五、陈河泉、陈小珍、陈琼珍等人,直至出师。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