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故里古迹踏寻 2014-10-10 16:15:28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
陈三坝 □早报记者 杨秋香 通讯员 洪少霖 文/图 大部分闽南人听过或看过戏剧《陈三五娘》,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令人嘘唏不已。如今斯人已逝,历史已行远,但在陈三的故乡——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梧宅村至今遗留着一些古迹,让后人在“蛛丝马迹”中追忆着曾经的故事。 陈三坝:陈三好行善事之结果 陈三坝,位于泉州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之间,是连接两岸和便于两岸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为泉州地区最早的水库堤坝。 陈三坝所在地,“丰谷陂”。因南宋右史留元刚主持修建陈三坝,曾名“留公陂”。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五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土陂被溪洪冲垮,泉州郡守屠东崖采纳众议,在陂的左边筑一条22丈石堤作为护坡,阻挡汹涌的水势。从此,此陂改名为“屠公陂”。如今“屠公陂”三字的石碑还存留于坝边。 然而,在民间流传的说法里面,又称该堤坝为陈三所建,是陈三和五娘从潮州回到梧宅村后,热衷善事的结果,因村中农田灌溉需要,陈三就在村中小溪建了陈三坝,造福周边几万亩田地。后文史界人士猜测,关于陈三坝的由来,陈三所为大概为重修,而非始建。 但不管怎样,该坝曾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地重要的水利设施。在它南、北面各设置有排水渠,先后曾灌溉总面积2600多亩农田。 而今的陈三坝,在下游水源充足时,坝上干燥,两村之间行人频繁来往,买卖经常。比如惠安的特产——地瓜,就是长年通过陈三坝送往洛江等地;如果下游水源不充足时,上游就会开闸放水,陈三坝的一段就会被水流所淹没,不过因为淹没不深,人们依然能够正常过往。这也是泉州地区所能见到的唯一一处人们涉水出行与交流的地方,且是人工所建。 陈三故里指示碑 陈三故里“清凉室” 洛江河市镇梧宅村就是陈三故里。700年前的南宋末年,陈三与五娘在潮州,几经周折终成眷属。他们回到泉州以后,隐居于梧宅村中。 梧宅村附近有朋山岭,隶属清源山脉。岭上有古庙,名“青阳室”,亦称“清凉室”。如今已坍塌,只遗断壁残垣。据文史专家考证,“青阳室”是陈三隐居读书的地方。在上世纪40年代,那里还出土过陈三的墓志铭。墓志铭内容为:“吾邑世家子陈麟,字伯卿,行三,风流倜傥,工诗善文,无意仕进,时人称之。尝游潮邑,娶潮邑黄九郎之第五女碧琚为妻……元兵入泉,杀戮宋室臣僚,伯卿不甘受辱,与妻碧琚投井死。其兄运使,于归家路上,遥望家门起火,亦于朋山之顶,与妻吞金自尽。元兵入侵,举家殉焉。”从这记载中可见,陈三与五娘的故事在历史上确实有发生过。陈三娶了五娘之后,回乡筑坝修堰。南宋末年,元兵进入泉州,大肆杀戮,陈家宅院被焚毁,陈三、五娘只能双双出逃。慌乱中,五娘的一只绣花鞋不慎落在一口井边,陈三误以为五娘失足落井,痛不欲生,纵身投井。随后,五娘发现亦投井殉情。据当地老人说,上世纪70年代,他们曾在村中见过陈三夫妇当年殉情的那口水井,而今已被掩埋。 其兄与嫂吞金自尽等事迹也可以在那墓志铭中读到。说的是南宋末年,听说元兵要进入泉州,时任广南转运使的陈三兄长陈伯贤赶回泉州老家,夫妻赶到朋山岭时,见自家祖宅大火冲天,又闻陈三、五娘噩耗,便双双吞金自杀。后人尊重陈伯贤夫妻的抗元气节,便在那儿建祠塑像以纪念。相传,“梧宅”村名也因陈伯贤见陈家祖宅被大火焚毁悲叹“吾宅被焚”而得名。如今,泉州鲤城、丰泽、南安、惠安一带都建有祭祀陈三哥嫂的寺庙,百姓以祭拜方式将陈三、五娘的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据传,现实生活中的陈三、五娘日子过得磕磕碰碰,因五娘终生不孕,陈三断后,而其兄长陈伯贤的两个儿子遭元兵追杀,一个逃生到厦门,一个则去了潮州。前些年,厦门岭兜陈氏宗亲到梧宅村寻根,留下一族谱《揽都陈氏岭兜社史》,书中多处提及他们是广南转运使陈伯贤的后裔。而潮州的陈氏后裔,有一次组团欲回泉州探亲,船至漳浦,却不幸遇风浪导致翻船而葬身大海,其后人表示不再回访泉州。 10月里的陈三坝,坝前正盛开着一株火红高大的三角梅。新鲜与沧桑相依,明艳的色彩与灰色的时光共存。历史越走越遥远,遗迹也逐渐消散在人们眼中,唯有这流水数百年来不间断地诉说着往事,诉说着人间的起起落落,美好与悲伤,聚与散,爱与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