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情况 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辖16个乡镇210个行政村。传统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农村地区常常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政策宣讲“上热下冷”,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移风易俗工作流于表面等等,文明实践与农村群众实际生活存在“两张皮”现象。2023年以来,宁化县巧妙借助农村传统赶集习俗,创新打造“文明实践赶大集”品牌项目,让文明新风随热闹集市氛围广泛传扬,为文明融入农村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路径。 2024年8月,淮土镇开展“文明实践赶大集 服务群众零距离”主题活动 二、做法与成效 (一)摆摊设集,小摊位聚大文明 依托传统农村大集打造“文明实践”集市,按照“周周有活动、场场有亮点”原则,打造“6+X”文明实践集市新模式,在乡村集市创新设置六大服务区:政策解读区、法律咨询区、便民服务区、健康义诊区、文化展演区、农业服务区。每个集市设置5—10个服务摊位,提供包括家电维修、农技指导、医保咨询等10余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其中,特色“方言宣讲台”用客家话讲解政策,日均服务群众100余人次;“银发理发角”累计为留守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2000余人次,实现了“小摊位”服务“大民生”。 2023年9月,公益理发志愿服务队走进城郊镇社下村为村民免费理发 (二)伙伴计划,朋友圈助生活圈 创新构建“1+4+N”文明实践联盟体系,实施文明实践“伙伴计划”,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联动党建、社工、企业、单位四方力量,吸纳50余家文明单位、中小学校加入“朋友圈”,积极推动“政企社”多元联动,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共同为文明实践贡献力量。其中县总医院组建“流动医疗队”,开展义诊380场次,服务群众上万余人次。教育系统组织师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实践活动280场次。构建“中心-所-站-点”四级服务网络,建成文明实践阵地460个,实现16个乡镇210个行政村全覆盖,确保文明实践活动“天天有服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这种资源整合模式既发挥了各部门专业优势,又形成了服务合力,真正实现了“1+1>2”的倍增效应。 2025年1月,开展“赏年画 过大年”暨“温暖翠江·幸福邻里”主题活动 (三)延伸触角,文明风融烟火气 深化“文明实践+”融合发展模式,拓展“文明实践+文旅”“文明实践+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等板块,赋予“文明集市”更持久、更接地气的生命力。立足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弘扬文明乡风为抓手,以文明体验、文化展示为主要“赶集”内容,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书法绘画现场会、移风易俗宣讲会等,通过各具特色的展览展演和交流互动,让群众在切身体验中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立足客家文化优势,举办“非遗集市”,展示木偶戏、剪纸等12项非遗技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治理的最末梢,更通过创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了“一站式”为村民送理论、送服务、送温暖、送文明、送实惠、送健康等全方位服务,让文明实践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2023年4月,治平畲族乡“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展示池氏文武关刀灯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群众是文明实践的动力 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真正下沉到基层了解群众需求,才能让文明实践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也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只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方法、整合资源,传统习俗也能焕发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启示二:融合是文明落地的桥梁 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地方特色、群众需求、社会发展等紧密结合。宁化县通过融合赶集特色元素,深化“文明实践+”等方式,实现了文明实践与农村生活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让文明实践更加接地气、入人心。 启示三:共建是文明长效的保障 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群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宁化县通过构建政府推动、各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建机制,形成了“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的良好局面,为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持。 〔选送单位:中共宁化县委宣传部(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