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翔安区:
创新宣讲模式 深耕文明沃土
——“三讲三促”赋能文明乡风建设实践

一、背景情况

翔安区于2003年建区,2021年析镇改街,全区下辖7街2镇、128个村(居)。从建制上分类,全区现有98个社区、30个村,虽然城镇化率达到76%,但大部分是村改居,并保有不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居,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具有很突出的现实意义。为此,翔安区探索组建“翔来讲·促兴翔谈”宣讲团,以“现场加会场”“讲理又讲技”,群众“点菜”、宣讲员“下厨”的形式,把宣讲办到群众生产生活一线,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文化赋能、致富技能等“干货”转化成为人人听得进、学得懂的“真经”。

2024年5月29日,在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开展“促兴翔谈——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主题活动

二、做法与成效

(一)文脉赓续多维聚合,构筑“浸润式”传播矩阵

一是‌多元人才相融合。‌以“专精多元”为导向,整合乡村振兴带头人、驻村选调生、文旅文史专家等6类专业力量,遴选30余名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宣讲骨干,建立“行业精英+本土专家”复合型人才库,形成覆盖全领域的宣讲队伍。

二是话语转换接地气‌。遵循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原则,将“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把“书面语”转化为“聊家常”,让理论传播既有“政策高度”又具“方言温度”,实现“听得懂、传得开、用得上”的认知浸润,真正搭建起党的创新理论政策与基层群众的桥梁。

三是‌双向互动强供给‌。通过线上线下共推进、理论实操相支撑、“点菜+配菜”相呼应的方式,推进宣讲内容入村落地、入脑入心,实现宣讲在内容精准度上变“以我为主导”为“以群众为主导”。

2024年9月11日,在翔安区金海街道澳头社区开展“促兴翔谈——凝聚文艺力量,赋能文明乡风”主题活动

(二)场景焕活精准施策,塑就“融合式”文明生态

一是空间活化创场景。激活在地资源,打破以往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程式,创新“场景化+实践性”宣教模式,在闽南古厝打造“厝边学堂”,于田间地头开设“地头课堂”,借榕树凉亭创设“榕荫讲堂”,将宣讲场景延伸至群众生产生活空间。

二是‌解惑赋能润心田。‌通过“理论浸润+技能实操”的方式,开展城乡融合、非遗传承、村校共融等主题活动,将理论传播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把“田间课堂”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实现心理疏压、政策解渴、思想破茧的三维渗透。

三是‌知行合一强闭环。‌构建“观摩+实践+反馈”的教学闭环,组织现场观摩成功典型案例,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转化,使宣讲内容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2024年12月4日,在翔安区新圩镇东寮社区开展“促兴翔谈——传承非遗文化 以乡风文明提振乡村‘精气神’”主题活动

(三)解题增效协同赋能,构建“长效化”实践机制

一是即时响应破困局。创新构建“群众点题—现场破题—全程解题”响应机制,以“即时点题”精准捕捉群众需求,以“宣讲员破题”快速对接服务资源,在政策解读、技能培训过程中“一线发现、一线响应、一线化解”各类民生问题。

二是‌标杆项目树典范。推出一批精品宣讲项目,如邱义娟以《音乐艺术唤醒乡村生命力》探索文化振兴新实践,王芳以《非遗赋能文明乡风》重塑文化品牌价值,费利克斯·克雷默以《古厝新生:社区艺术活化路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对话。

三是协同共治开新局。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与机制突破,深化“政—校—企—社”四维联动,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目前已初步促成黄厝村联合厦门南洋学院打造“云端直播引流+线下体验消费”校村共富新模式;台资企业与何厝社区共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社区治理实践基地;田墘社区协同专业团队构建“文化基因解码+文旅场景再造”融合发展体系。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深耕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文明传播载体

翔安区将乡土文化基因与理论宣讲深度融合,依托古厝、榕树等特色场景打造“沉浸式”课堂,以经验分享、非遗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文明理念,使抽象理论具象化、传统文化时代化,既守护乡土记忆,又激活文明新活力,形成“文化润心、以文化人”的乡风涵养路径。

启示二:构建双向互动机制,激发群众主体作用

创新“群众点单—田间授课—实践反馈”模式,将“单向灌输”转为“双向奔赴”,既解决群众技能需求,又以文化共创凝聚价值共识,形成“人人既是受益者,又是践行者”的文明生态,实现“思想扎根、行为自觉”的内生转变。

启示三:打造协同实践平台,促进文明长效发展

依托“政校社企”多元协作机制,将文明乡风建设嵌入乡村振兴全链条。如校村共富模式、非遗活化项目等实践,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以文化创意赋能产业升级,形成“文明培育—实践转化—价值共创”的闭环生态,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可持续动能。

〔选送单位:中共厦门市翔安区委宣传部(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