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情况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嵩口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实际、探索实践,打造“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的文化铸魂古镇文明建设新路径,形成文明乡风建设的“嵩口模式”。 嵩口古镇全景图 二、做法与成效 嵩口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一)创新示范引领,让文明乡风“走新”更“走心” 强化阵地建设,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整合20个村党组织成立4个中心村党委,打造廉政文化步道、赤水红色教育基地等阵地,建成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其中2个入选市级示范点。优化志愿服务,组建21支“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50余场,惠及1.2万人次。成立嵩口乡村合唱团,编制《妈妈教我一支歌》《嵩口谣》等歌曲,乡村群众唱着家乡的歌,更爱家乡的美。深化移风易俗,创新“文明积分超市”模式,开设19家“爱心公益超市”,发放文明积分券30万份,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吸引村民参与移风易俗行动。联动多方力量推进“美丽庭院”评选、民俗公益服务,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党员干部带头简办婚丧事宜,完善村规民约,助力嵩口镇获评“全国文明乡镇”。 嵩口镇李梅文化节 (二)创新活态传承,让文明乡风“提气”更“提质” 深挖文化根脉,联合《HOMELAND家园》团队编撰《嵩口模式》,记录古镇变迁。成立诗词创作基地,举办李梅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推行古厝保护“三七法则”,修复张元幹故居等22处遗迹,修缮明清古民居51座,创成国家级传统村落8个、省级10个。打造特色窗口,复兴古圩市、藤编等传统业态,年吸引游客超百万;改造全省首个乡镇民俗博物馆及非遗展馆31处,引入影视作品《爱拼会赢》取景,以影像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 印象嵩口文创店 (三)创新业态植入,让文明乡风“见行”更“见效” 推行“文化+商品”,引入台湾团队打造文创体验店,开发青梅汁、古厝印章等特色产品。推行“文化+教育”,建成龙湘学堂、月溪花渡图书馆等研学空间,串联野生动植物摄影营地、古建筑研学基地,形成人气聚集地。推行“文化+旅游”,串联耕读文化街、百漈沟景区构建古镇旅游经济圈,开发森林康养、星空露营等新业态,培育民宿40余家、餐饮60余家,带动千余人就业,助力嵩口镇及月洲村、大喜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 嵩口镇道路改造 (四)创新多元治理,让文明乡风“可看”更“可感” 完善民生基础,实施道路“白改黑”及村道硬化工程,建成21个村社标准化卫生所、幸福院及养老服务中心。加强生态治理,创建“两山”实践基地,完成大樟溪生态水系治理及防洪工程,推进林长制保护生态林,获评省级绿盈乡镇、森林乡镇。加强平安建设,建立“一站式”解纷机制,建成民法典主题公园,布设805个治安监控探头,实现智能安防全覆盖,夯实平安乡村根基。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从“单向输血”到“内生造血” 通过“党建领航+村民主体+市场参与”的协同模式,将文明创建与村民利益深度绑定:以“文明积分制”量化道德行为,以“古厝入股”盘活闲置资产,以“乡创基金”扶持本土人才,构建“文明可量化、资源可转化、发展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启示二: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通过“基因解码—场景再造—IP赋能”三步法,将张元幹诗词精神转化为研学课程,将古厝空间升级为文创空间,将李梅农耕文化延伸至体验经济,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共鸣。 启示三:从“文明建设”到“文明变现” 嵩口镇以“文化+”推动三产融合,通过文创商品开发、研学经济引流、文旅集群增效,实现文明价值向经济价值的传导。 嵩口实践未曾止步,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播、乡贤智库常态化运作、跨区域品牌联动等路径,推动“嵩口模式”从“盆景”变“风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明动能。 〔选送单位:中共永泰县委宣传部(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