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情况 福州自古便有“施茶”惠民的传统,官民僧俗多沿道设亭奉茶济渴。如今城区仍留存着“茶亭”等地名,见证着绵延千年的向善之风。福州市委文明办以“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为指引,将这一传统善举创造性转化为城市文明建设品牌,“爱心茶摊”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承载乡愁记忆的古老善行焕发时代生机,让“老品牌”焕发“新温度”。 二、做法和成效 (一)科学布点,织密服务网络 一是整合资源。以节俭实用、特色鲜明为原则,依托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窗口行业单位等设立爱心茶摊服务点位,并开通爱心茶摊申报热线,鼓励爱心企业、爱心商家依托临街办公场所、门店开设点位,提供免费茶水、医药箱等便民服务,形成公益合力。 二是优化布点。以“流量、需求、便民”为导向,优先布点地铁站、商圈广场、建筑工地等日均人流量高的区域;加密建筑工地集中区、物流园区等户外高温工作者聚集区布点;居住区周边点位按覆盖“15分钟步行圈”逐步推进。根据实际服务情况,推动爱心茶摊点位动态优化。截至目前,福州主要城区布设爱心茶摊点位已超千个。 (二)守正创新,丰富服务内涵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推出“爱心茶摊”线上地图,收录全市爱心茶摊点位信息,提供就近导航服务,帮助市民游客快捷查找茶摊点位。同时,设置爱心茶摊点位监督投诉功能,助力茶摊规范服务、提质升级。 二是拓展服务内容。鼓励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等参与方,结合点位实际情况,拓展服务内容,比如饭菜加热、读书看报和手机充电等。推动有关窗口行业单位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把“爱心茶摊”活动作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课堂,依托爱心茶摊阵地,开展扶弱助困、政策宣讲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 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爱心茶摊提供免费饮水、饭菜加热等多样便民服务。 三是突出福州特色。精选一批爱心茶摊,作为传播闽都文化的窗口,将福州非遗、福州茶文化等,呈现在各具特色的茶摊点位上。比如,福州火车南站爱心茶摊点位为来榕游客提供茉莉花茶,东街口地铁站爱心茶摊提供福州中医院的中药茶。2025年福州独有传统节日拗九节期间,部分爱心茶摊点位开展了“粥暖榕城 茶香街巷”拗九敬老送粥活动。 往来市民在儿童公园特色爱心茶摊取水解渴。 (三)指尖公益,激发爱心热潮 一是线上裂变传播。盛夏福州,“炎”值爆表,在爱心茶摊点位温情守望来往行人的同时,线上配套开展的网络活动精准为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外卖员等户外高温工作者送上清凉。2020年起,每年7月福州市委文明办依托官方微信号“福州微文明”发起“爱心茶摊·致敬高温下的你”网络活动。市民每转发一次推文即触发爱心企业为户外工作者捐赠一瓶饮用水。对高温的感同身受和活动的零门槛公益性,引发爱心裂变传播,微信平台活动推文累计转发量已超200万。广大网友在指尖的轻触中,践行了文明,传递了关爱。 二是线下公益同行。联动福州市总工会、福州市城管委、市属媒体等有关单位,搭好爱心兑现桥梁。爱心单位、企业及各界爱心人士慷慨配捐饮用水、蜂蜜、小风扇等解暑物品,有村民为建筑工人捐赠1000个西瓜、有退休干部捐助5000元购水费;志愿者自发助力运输、发放饮用水;市属媒体追踪报道,回应民众关切,监督活动落实,扩大活动影响力……多方联动,将爱心水送到需要的劳动者手上,让高温下的劳动者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爱心茶摊·致敬高温下的你”爱心送水活动走进建筑工地。 三、启示和思考 启示一:以文化传承激活群众共鸣 爱心茶摊立足于乐善好施的地域文化根基,将施茶传统转化为现代公益实践,将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肌理,借助文化认同,激发参与热情。这种转化不仅赋予传统习俗现代功能,更形成文化传承与城市文明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启示二:以需求导向推动服务提质 从爱心茶摊策划到科学统筹布设点位,从单一饮水功能拓展至多元化数字化便民服务,从“夏季送清凉”升级为“全年送温暖”,正是广大群众的需求推动着爱心茶摊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持续提升。 启示三:以协同共建凝聚公益合力 线上公益传播激发全民参与热情,线下资源整合形成公益合力,活动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让多元主体在参与中收获价值认同,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福州市鼓楼区文明实践志愿者为环卫工人送去西瓜、绿豆粥。 (选送单位: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