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东山县“引摊入市”:
疏堵结合绘就文明新画卷
烟火升腾共筑城市新活力

一、背景情况

流动摊贩治理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既关乎民生温度,又考验治理精度。东山县西埔北市、康福路等区域长期存在夜间占道经营、环境脏乱等问题,既影响城市市容市貌,又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流动摊贩治理难题亟待解决。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回应民生需求,东山县推行“引摊入市”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市容有序、民生有益、治理有效”。

二、做法与成效

(一)科学规划筑根基:从“无序占道”到“定点共融”

破解流动摊贩“打游击”难题,首先要在“疏堵结合”上定好“规矩方圆”。东山县坚持“民生需求为导向、城市品质为核心”,构建“调研—规划—落地”全链条布局机制。

一是精准调研摸实情。县城管和执法局联合西埔镇、宅山村开展多次实地勘察,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夜间就餐难、购物不便等问题,结合区域交通流量、居民分布、商铺经营状况,选定西埔电信大楼对面低效利用的停车场作为临时夜市试点,同时把虎山公园市场提升改造成为西埔核心夜市宅山夜市,既避开主干道和居民区,又辐射周边商圈、住宅区,精准匹配西埔镇居民夜间消费需求。

东山县城管部门组织停车场试点勘察

二是规范设置明标准。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制定管理规范,划定72个标准化摊位,统一配置垃圾分类设施、照明设备和防油污地垫,明确经营时间为18:00-24:00,严禁噪音扰民、油烟污染,实现定时定点经营。

三是柔性引导聚共识。组建专项工作组,针对69户流动摊贩开展“挨摊挨户”走访,发放《入市告知书》,同步召开3场摊主座谈会,倾听摊位布局、经营品类等诉求,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本地户籍摊主入驻,以“温度+速度”实现100%自愿入市,从“被动整治”转为“主动配合”。

东山县城管部门组织发放《入市告知书》

(二)多元共治强机制:从“单向管理”到“协同治理”

构建“政府主导、国企运营、摊主自治、群众参与”的四维治理体系,让城市管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一是镇村托底强保障。西埔镇、宅山村负责夜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日常运维,前期投资完成场地硬化、排水系统改造及标识标牌设置,同步配套监控设备,通过“技防+人防”实现全方位监管。县属环卫公司每日开展2次卫生清扫,确保“摊散地净”。

二是部门联动织密网建立县公安局、城管和执法局、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四定巡查,查处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问题。开通24小时市民监督热线,将群众投诉纳入摊位考核,形成“监管有力度、自治有深度、参与有热度”的治理闭环。

(三)民生服务提质效:从“单一治理”到“多方共赢”

以“引摊入市”为支点,撬动夜间经济、便民服务、乡村振兴多重效益,让文明创建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一是点亮“夜经济”新图景。夜市汇聚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生活百货等42个品类,日均客流量达2000余人次,带动年增收超300万元,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烟火市集”。同步举办“东山海鲜节”“助农直播”等主题活动,将夜市打造成展现城市文化的微窗口。

二是织牢“便民网”暖民心。针对双馨家园、康福路等小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需求,在夜市区域设置早餐摊、果蔬摊等便民点位,解决3000余户居民“早餐难”“买菜远”问题。

三是激活“共富链”新动能。创新“夜市+乡村”联动模式,优先吸纳宅山村等周边村集体农产品摊位入驻,帮销海鲜干货等特色产品,助力村财政增收。同时,夜市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助力低收入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让“小摊位”成为“稳就业、促共富”的大舞台。

东山县西埔镇宅山夜市施工现场

东山县西埔镇宅山夜市新貌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科学规划是基础

在治理流动摊贩问题时,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深入调研,精准选址,合理规划摊位,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为治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定点共融”。

启示二:多元共治是关键

城市治理不能仅靠政府单一力量,要构建政府、企业、摊主、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各尽其责,形成治理合力,从“单向管理”转向“协同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

启示三:服务民生是核心

城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民生服务,通过发展夜间经济、完善便民设施、促进就业和乡村振兴等方式,可以让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城市既有“烟火气”的温暖,更有“文明风”的清朗。

(选送单位:中共东山县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