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情况 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世界级非遗7项、国家级非遗36项。泉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赓续历史文脉和建设城市文明深度融合,呵护世遗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推动城市蝶变,助推文旅经济领跑全省,实现城市文明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二、做法与成效 (一)以文润城守护城市根脉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 一是优化完善顶层设计。成立全市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设立文物保护中心,建立“1+N”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体系,制定颁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7部法律法规,设立全国首家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和泉州文化遗产法治守护基地等,将7月25日定为“泉州世界遗产日”。 二是推动人城和谐共生。按照“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要求,用“绣花功夫”推动古城提质,改造提升小山丛竹书院、一峰书院、温陵论坛等文化阵地,有序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分批修缮,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城市样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群防群护的联动格局,在22个遗产点建立“爱护遗产公约”,市民自发组建“市舶司遗址文物保护小组”,数百名义务讲解员成为世遗文化“讲古人”。 三是培育传承文明薪火。实施“一校一课题、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战略,命名一批中小学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实施校园“现代学徒制推广计划”,在泉州师范学院设立南音学院,在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安溪茶学院分别开设陶瓷制造工艺、茶学等非遗专业,推动产、学、教融合发展。 洛阳桥——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二)以文化人培育城市风尚 探索实践育人路径,厚植文化根基,实现世遗文化与城市文明双向奔赴。 一是用文明实践引领。将文明实践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有机结合,依托27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定期组织经典诵读、非遗制作等活动,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启动“文化泉州云”项目,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推出非遗展演、年俗文化等特色活动,年受益群众超800万人。 二是用文艺精品铸魂。立足戏曲、南音等非遗传承,设立“名师工作室”,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戏曲剧目创作、优秀剧目展演等,打造闽南“戏窝子”品牌。高甲戏《围头新娘》荣获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0多部作品入选国家精品剧(节)目。 三是用文化服务润心。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办好“三下乡”“文化进万家”“泉心泉艺”等文化活动,培育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市民游客共享文明和文化成果。建设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年开展南音、木偶戏等惠民演出420余场,深受市民喜爱。 首个“非遗版”春节,泉州古城再现“市井十洲人”繁华景象 (三)以文兴业塑造城市品格 构建“IP引领、文旅融合、全球传播”的模式,激活城市文明的时代价值。 一是以文化遗产涵育城市文明。深化“文明刺桐城·有礼泉州人”行动,塑造中山路、西街、金鱼巷等承载世遗灵魂的城市地标,设立100个非遗传习所、1000个非遗展示点,把主流价值融入城市人文景观与群众生活。策划推出《偶遇世界·因为刺桐》大型文旅演艺综合体项目,开发“十龙九子”“七彩刺桐蛇”等爆款文创产品,提升市民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是以文旅融合展示城市魅力。推出世遗旅游专线公交和12条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融入文明旅游、文明出行等宣传内容,开展古城巡游季、非遗时尚秀、宋江阵、刺桐幻幕等非遗进古城、进街区活动,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入选城市文旅品牌全国创新十佳案例、世界城市品牌大会年度全国十大优秀案例。在“加速向新——央视频2025首发大会”上,泉州作为“文旅+”城市品牌共建首发推介城市,向全球6.5亿受众进行推介。 三是以文明互鉴传播城市声量。建设海丝国际传播中心,逐步在华侨大学、澳门以及东南亚设立分中心,策划推出“宋元中国看泉州”“世遗礼物”“刺桐文脉·最闽南”等外宣精品,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海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对外交流活动,以多样化视角讲好泉州故事。央视CGTN拍摄的《世界遗产在泉州》纪录片累计观看量达1300多万人次。圆满举办第十二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来自90多个国家(地区)1932家海外媒体进行多语种宣推泉州文化遗产,全球流量超6.9亿人次。 游客在老君岩造像前合影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群防群护构建活态传承机制 通过“1+N”法规体系构建系统性保护框架,创新“微改造”模式实现历史肌理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政社协同机制下,政府主导修缮工程与社会资本参与业态活化形成互补,群众志愿守护、非遗驻场展演等参与机制有效激活文化认同和提升社会治理。 启示二:文明浸润实现民生福祉提升 打造非遗展示体系与精品旅游线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贯穿民生工程,非遗体验与文明实践结合,既延续文化根脉又培育文明新风,形成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向赋能。 启示三:文旅融合驱动价值转化创新 以“世遗IP+产业创新”模式,打造“宋元中国看泉州”等文化品牌,带动千亿文旅经济,通过非遗符号的现代表达催生文旅新业态。国际性文化节庆活动既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又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 (选送单位:中共泉州市委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