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惠安县:
让创建项目从“民声”到“掌声”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惠安县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发现,一些创建项目存在群众参与度不高、部门协同不足、长效管理不够等问题。为此,惠安县创新启动创城达标提升项目建设,通过建立“群众点单”机制精准解决高频民生诉求,“政府统筹”整合资金实施创建项目破解资源分散难题,构建“建管并重”长效机制避免“重建轻管”,推动文明创建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从碎片化实施转向系统化推进、从短期整治转向常态治理,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二、做法与成效

(一)广纳民意,创新创城项目征集模式

以民生为导向,让城市文明建设从“政府配餐”变“百姓点菜”。

一是畅通渠道。多方征集需求,线上开发“数字城管”智能平台,线下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市民巡访团等入户走访,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收集群众建议超1万条,梳理出老旧小区管理、城乡接合部环境、背街小巷坑洼等高频问题,确保群众需求有回应。

二是精准立项。组织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明督导员召开“文明创建大家谈”座谈会,设置小区“邻里茶话会”,建立社区议事会、乡镇协调会、县级调度会机制,将群众诉求热点转化为具体项目建设清单。

三是确保实效。通过群众参与式征集,项目落地满意度达99%以上,“薯花文明小站”“社区口袋公园”“智慧停车系统”“文明新风阵地”等成为亮点工程,有效提升了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市民巡防团开展宣传和征集民意

(二)优化机制,确保创城项目高效落地

以整合资源为路径,让项目建设从“单打独斗”变“系统作战”。

一是协同推进。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县级统筹,创城指挥部定期召开推进会,协调解决难点问题。部门协同,住建、城管、文旅、乡镇等责任部门建立“项目包保制”,确保项目有专人专班负责。社区参与,发挥网格化优势,基层干部、市民代表、志愿者参与项目听证、监督。

二是规范建设。项目资金管理采取“单位申报、创城办审核、县领导签批”的流程,各责任单位明确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标准,县创城办采取“周上报、月跟进、季点评、年考核”模式落实管理。

三是高效落地。将项目创建活动经费单列纳入年度县财政预算,近年来累计投入超16亿元,先后精准落地城市景观提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广场提升、集贸市场改造、数字城市管理等民生项目208个,注重“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刷新了城市“颜值”,更提升了文明“温度”。

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三)长效推进,激活创城项目长期效应

以动态管理为抓手,让成果从“短期完工”变“长期惠民”。

一是加强群众监督。完善分类化群众监督机制,如针对“无癣城市”整治项目,建立“问题直报-快速响应-结果反馈”闭环机制、针对“垃圾分类提升项目”开展满意度测评等等,将群众评价作为考核运维单位的重要依据,真正让创城项目用得好、管得好。

二是完善建管并重。为确保创城项目长期发挥效益,责任部门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对管理资金给予倾斜。县创城办加强跟进考察,责任部门做好自查,重点涉及设施维护、环境卫生、功能发挥等情况,形成“发现-交办-整改-反馈”闭环,推动“一时美”变“持久靓”。

三是打造文明品牌。依托已建成的文明实践示范阵地、“惠风”传统家训展示馆、文明旅游行前教育中心、企业诚信教育展示中心、文明交通警示教育基地等常态化开展惠民主题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超5000场次,市民文明行为养成率显著提升,形成“项目建得好、文明留得住”的良性循环。

改造提升后的公共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以民为本是核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城项目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提升、城区公厕提升、乡村微景观建设等项目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精准对接了市民需求。未来惠安县将进一步深化“民呼我为”机制,如进一步完善“民生微实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小问题”也能第一时间解决。

启示二:机制创新是关键

通过“专项资金+责任捆绑+社会监督”模式,破解了相关责任部门传统创建中可能存在的“碎片化”“一阵风”难题,实现从可能存在的“突击式创建”向“常态化治理”的转变,使创城工作真正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

启示三:长效转化是根本

创城项目需与常态长效治理融合,做到“软硬兼施”。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同步嵌入文明宣传、文明践行、文明养成等软性内容,实现“阵地建设与文明培育相结合”“设施完善与活动开展相结合”“环境整治与行为引导相结合”等“三结合”的目标,使文明创建项目真正实现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升华。

〔选送单位:中共惠安县委宣传部(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