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激活千年民俗 传播文明风尚
——深入挖掘“莆田元宵”背后的文明价值

一、背景情况

莆田元宵因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分布、丰富的形式,成为当地极具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要民俗之一。从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时间跨度之长,内容形式之丰富,全国独有。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弘扬其背后的文明价值,使其既赓续文化根脉,又彰显时代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时代命题。对此,莆田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

花灯暖莆阳 龙耀中国年。荔城区融媒体中心 摄

二、做法与成效

(一)挖掘梳理,转化提升,让“莆田元宵”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

一是老戏新唱,丰富内涵。将主流价值、优秀文化、政策主张等,融入元宵民俗游灯“花车”设计、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等环节和载体,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和形式实现千年民俗的现代转型,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之夜,百驾“花车”巡游,融入生育政策、扫黑除恶、基本农田保护等主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国家政策主张潜移默化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去粗存精,提升影响。在精神内核上,注重挖掘“莆田元宵”背后的文化基因,征集民俗资料200多份、影音资料数百份、图片2万多张,组织专家提炼出元宵习俗与中原文化遗风、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变迁、抗倭历史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契合新时代的社会主流价值,洋尾跑廿六等40项与莆田元宵有关的民俗活动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内容形式上,对打铁球、冲烟花、踩炭火等传统元宵民俗活动进行流程改造提升,引导民间减少祭神仪式等环节,提升整体观赏性。

三是城乡融合,延伸阵地。把新度锦敦“打铁花”、涵江芳山挑盘担、城厢南门摆棕轿、荔城长寿社区九鲤灯舞等观赏性强的元宵活动从宫庙祠堂移到街区公园,从农村移到城市,让千年民俗突破时空限制,来到更多人身边。同时,配套民俗体验游、入场券预约等服务,吸引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拉流和大批游客来莆闹春。

火树金花不夜天。刘朝阳 摄

非遗里的中国

(二)创新宣传,精心组织,让“莆田元宵”成为彰显城市文明的新名片

一是精准导向,把好口径。统一宣传口径,对新媒体作品的标题、动态描述、画面内容等逐一规范,严禁出现哗众取宠、不合实际的“标题党”,在赤脚蹈火等专业性强的视频显眼位置标注“危险动作 请勿模仿”,规避祭祀等可能引发不良效仿和争议的画面、镜头,确保成品导向正确。积极邀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加入到联合采访和直播拉流队伍中,同时,通过开展全国摄影大赛、短视频大赛、无人机比赛等,吸收创作人才,赋予采访便利,统一管理引导。

二是有序组织,彰显文明。统筹政府、民间资源力量,精心策划系列活动,全力做好联合服务保障,对活动流程、现场功能区划分、无人机管控、交通管制、医疗救援、宣传报道等均制定细化方案、应急预案,确保活动零意外、零事故。精心设计推出元宵旅游线路,让游客“一站式”体验丰富多彩的莆田元宵民俗。围绕春节元宵,设计开展“我们的节日 精神的家园”“文明实践福润莆阳”“赏年画 过大年”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2487场次,服务群众44.97万人次,运用红团、纺织、莆仙戏等非遗形式,提升文明实践吸引力。在提升市民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的同时,生动有序地展现了莆田元宵的独特魅力、文明城市的厚重文化以及市民的文明素质。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群体性的共同参与。

文明的繁荣离不开大众的广泛参与,只有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工作格局,让精神文明活动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常态长效。

民间剪纸。陈韶春 摄

启示二:文明的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是文明的基因,创造性转化则是激活这一基因的关键密码。通过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表达、本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重生,彰显文化转化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助推中华文明绵延耀眼。

京杭大运河初坯全景。林昇辉 摄

启示三:文明实践与文旅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实践相遇,不仅能焕发城市的文化魅力,更能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文旅融合为文明实践提供了新载体,文明实践则为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内涵。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次的化学反应,让城市文明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鲜活度。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县巷舞龙。佘琦辉 摄

〔选送单位: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