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曾强调,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宁德市牢记嘱托,把立德树人作为建设城市文明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优势,依托闽东丰富的红色文化、山海文化、非遗文化等独特资源,创新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活动,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积极的探索实践。 二、做法与成效 (一)讲好生动故事,筑牢信仰根基。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将“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融入育人全过程,出台《关于深入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定期调度、现场推进会等制度,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创新形式载体。拓展“听、说、读、写、行”等形式,开展歌咏、演讲、读书分享沙龙等活动1.8万余场次,实现不同学龄全覆盖。编写高中、初中、小学高低年级四个版本“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参考资料,并按程序申报重大选题备案。 三是拓展研学课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实践足迹,精心打造“党群连心·茶香情长”“四下基层·造福一方”等研学实践精品路线,构建“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未来”的德育研学模式。宁德市“习近平爷爷心系人民群众”队课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重大实践与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工作”全国现场会作典型案例展示。 宁德市承办全省“听习爷爷的话 做新时代好少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果展演活动——图为学生表演《歌曲阵阵传佳话 鼓声澎澎铭党恩》 (二)传播“闽东之光”,传承文化基因。 一是用闽东文化蓄力赋能。把弘扬闽东文化作为“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编发“闽东系列小故事”教育读本10.73万余册,充实地方德育读本。创新“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开展“弘扬闽东之光、争当时代新人”体验活动,推动闽东山海文化进校园。 二是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培育6800多名小小志愿者,广泛开展“小小志愿者,为您讲党史”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11届红色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出版12册300多万字的《四库全书闽东卷》,推动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 三是让主流价值厚植于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各环节,开设《从闽东之光到文化自信》等“空中课堂”,线上观看量达103.9万人次,组织“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进校宣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争当模范。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组织学生走进周宁后洋村“三库”研学基地,开展“追寻习爷爷足迹”社会实践研学旅行活动 (三)优化育人环境,保障健康成长。 一是打造文明校园。把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融入文明校园创建,因地制宜打造蕉城“弘扬国学、立德树人”国学教育、福安畲族文化教育、霞浦海洋文化教育等“一校一品”。开展“创文明校园、学先进典型”活动,选树宣传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游若昕等青少年先进典型。 二是建好特色阵地。将学习实践活动融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组织晨读“习爷爷著作”、书写“习爷爷金句”、漫画“习爷爷故事”等活动,并开设屏南乡野艺校现代美育、柘荣剪纸教学等特色课程,满足多元文化需求。 三是健全保护体系。组建“校园周边办”“未成年人保护联盟”,打造“金贝壳”“为宁守未”“春泥护花”等未成年人工作品牌。创新开展未成年人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探索“校地合作”“校门口的家教课”等模式,“微光暖心”等一批关爱特殊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金奖”。 福鼎市前岐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竹马灯”非遗社团应邀参加旅游推介活动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深化思想道德建设是城市文明建设根基 未成年人是城市未来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水平关乎城市文明的发展。通过“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等活动,将红色文化、闽东精神融入德育,让青少年从思想层面建立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这种“从心出发”的教育模式,比单纯的行为约束更能长效支撑城市文明建设,形成由内而外、代代传承的发展活力。 宁德市举办“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文艺汇演 启示二:用好地方特色资源是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地域文化、历史事件、红色基因、民俗传统等地方特色资源,天然具备“贴近性”与“具象性”,能将德育中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本土故事,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让德育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启示三:构建多方协作机制为全面育人提供保障 未成年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多方协作,将政府的政策力量、学校的专业力量、家庭的情感力量、社会的环境力量有机融合,才能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全场景”的育人网络,为解决当下育人难题、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重要实践。 〔选送单位:宁德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宁德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