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2017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相关评论 > 正文
让端午节多些“乡愁记忆”
http://wmf.fjsen.com 2017-05-23 18:01:08 来源:四川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又是一年粽飘香,传统端午佳节到了。这不,精明的商家早早打出一代“粽”师等噱头招揽生意。这让人不禁想到,我们丢失了太多历史文化,使得一些传统节日异化为廉价的假日。在90、00后孩子们的回答中,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传统节日除了玩就是吃了。

事实上,就端午而言,还有“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等别称,而每个别称,都有一项厚重的传统民俗文化做支撑。过端午要做的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缠五彩线”“吃五黄”“回娘家”等多项民俗。

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包含了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联姻亲等内容。比如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因此,在笔者小时候的端午,是一个娱乐和参与指数都比较高的节日: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妇有得闲,男子有得闹,大家有得看。这是因为从日常生活层面看,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其节日氛围的主调是热情和激动。妇女回娘家,订婚的人家送节礼,有情的男女送绣品(如香包、手绢、鞋袜)传情,村子之间赛龙舟,把整个地方营造得热情洋溢,甚至情绪激昂。

可以说,每个节日都包含有大量民俗内容和深远的民族文化气息,但现在,很多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民俗活动正在不断消失和简化,节日也就很苍白,没有了记忆,让人少了味道,丢了乡愁。

著名民俗专家冯骥才认为:“节日就要按节日的方式过。”的确,看看韩国人过端午节,很多人仍然保持着荡秋千等传统;日本过樱花节,则必须穿和服,如下雨,还要使用透明的雨伞以便能抬头看到樱花……在笔者看来,对传统节日,我们既不能食古不化,也要学会与时俱进。我们在回归传统乡愁的同时,也可以发展丰富其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现代基因。比如,有的地方在端午节开展诗歌赛,这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探索。

如果从社会历史层面看,端午节应该传承的,是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和信念。比如纪念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爱国的坚守。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阐释得到共识影响至今。所以,端午节也应该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从这个角度而言,有民俗专家指出,互道“端午快乐”是不适宜的。

在端午节,我们要追古抚今、传承革新,重拾和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魅力,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端午节不能简化成“粽子节”,也该给粽子找个“伴”了!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王小鑫)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