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晋江英林供销社> 媒体报道 > 正文
晋江市英林镇供销社职工收养智障者:百余职工一声承诺42年坚守
http://wmf.fjsen.com 2012-09-17 17:02  赵 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李池池老人在福利院与护士一起拍手唱歌。陈起拓摄

  上世纪50年代末,一对以理发、烫发为生的福州夫妻,带着他们的智障儿子,一路讨生至晋江英林镇。1970年,夫妻俩双双病故,留下已经30来岁、智力却永远停留在七八岁水平上的“戆弟”。

  “你就把这里当自己家吧,只要有我们吃的,就绝不会让你饿着。只要我们在,就绝不会撒手不管。”英林镇供销社主动向当时的晋江公社提出,愿意收留照顾“戆弟”。

  1984年分配至供销社工作、至今仍担任供销社主任的施永坤告诉记者,当他接手照顾“戆弟”的任务时,已历经4任社长、历时14年。

  【镜头一】

  “高压100,低压70,心跳60。你的身体好得不得了,池池,起床活动活动了。”护士们哄着床上的老人,和他开着玩笑,“你又胖了。” 躺在石狮市著名景区黄金海岸一家福利院里、如今已74岁的“戆弟”早已改名为“李池池”。收留他时,他只知道自己姓李,“池池”是闽南语中“弟弟”的昵称谐音。

  从这名字里,就可以看出英林供销社的百余号员工,早已把李池池认作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位亲人。

  42年前,供销社收留了池池,还把他的户口安置在了供销社。但实际上,池池不是供销社的正式员工,当然也没有医保、社保一类的福利。以前池池身体好的时候,他还能在供销社自办的食堂里帮忙做零工,可自从2007年开始,年近70岁的池池患上了青光眼,就在供销社职工集资1万多元帮他做完手术后不久,他又不慎从三楼摔下来,造成脑出血,一度生命垂危。职工们再次紧急集资10多万元,再加上向当地慈善机构申请,才又凑了20多万元,终于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10多万元的集资,对于晋江这样一个发达地区的普通人家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是对供销社职工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像施永坤这样的主任,一个月工资也不过两三千元。

  “只要有我们吃的,就绝不让你饿着。只要我们在,就绝不会撒手不管。”42年间,沧海桑田,英林供销社主任换了5任,但供销社对李池池的那句承诺,却从未变过。老职工陈启强临终前最后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治病剩下的1500元转交给施永坤:“留着给池池用吧,也算尽最后一次力了。”职工周志强从泉州医院出院时,得知池池也在住院,他二话没说,掏出300元放在护士站,署名英林供销社。

  2008年出院后,考虑到池池以后每天都要有人专门照顾,英林供销社全体同志商量后,一咬牙又一次集资把池池送到了眼下这个福利院。这是当时泉州开的第一家可以提供专人护理的福利机构,池池是这里的第一名患者。

  每周,施永坤都会带职工去看他。“就是自家亲属都没他们这么频繁地来看你,池池你是哪里人呀?”护士们早已熟悉了眼前这个说话总是不太清楚的老人,而她们也爱用这句话打趣他。

  “我是英林供销社的人。”这是池池唯一也始终讲得最清晰的一句话。

  【镜头二】

  这段日子,池池和学生义工交上了朋友,还学了首歌。每次老施他们来,池池总要拉着他们唱两句:“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歌永远只能唱到这里,因为后面的他不会。但就是这一句,却让所有人都明白了池池的意思:你们和我永远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末,供销社的食堂倒闭了,池池彻底没了事做,就爱出去东跑西玩。虽谈不上惹祸,但也一点不让施永坤省心。有一次,供销社新进了一批缝纫机,施永坤叫池池一起帮着运送。可答应好好的,转眼池池就跑出去玩了,一整天不见人,直到晚上,他才一身汗一身泥地跑回来。

  这一次,施永坤火了,把池池房间里的衣被全都扔了出去,告诉池池要赶他走。从没见过老施发过这么大火,池池吓哭了,跑到隔壁请人帮写了一份检讨书,贴在自己的门上,拉老施过来看。

  “我当时也就是一股火,真看他哭成那样,心里早不忍了。”老施说,打那以后,大家都知道了池池最大的“软肋”——最怕听老施说赶他走。从此以后,凡是池池再调皮时,大伙总会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拿这句话吓唬他,管用到今天。

  只有七八岁智力水平的池池,基本不会照顾自己。在他眼里,生活简单得只有吃喝玩睡。可在英林供销社百余名职工眼中,每一天都有他们操心不完的事——池池把衣服泡在水里转一转就算洗了,宿舍脏乱得一塌糊涂;到饭点他也不知道回来吃饭,他们常常到处找他;每到清明节,还要为池池准备一份特别食材,专门用来给他父母上坟;每年春节,池池不要别的东西,就要一样——新衣服,而且还得是仿军装,或是一身绿,或是一身蓝……哪一样做不到,池池都会像个小孩子似的发脾气。

  虽说麻烦不少,但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他。“他人简单,成天开心,最爱和小朋友玩,跟他在一起,觉得生活也变得简单了。”

  刚住进福利院时,池池挺不开心。但见着老施他们每周风雨无阻地来看他,护士也照顾得挺好,他又高兴了起来。前年,他还特地让老施帮他买来一台电视机,放在福利院大厅里,和院友们一起看。

  英林供销社和池池的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和社会组织参与帮扶池池。对准备接班的供销社副主任施曲军,施永坤就一句叮嘱:继续照顾好池池,别误了那句承诺。

  老施和小施已经商量好,用社会捐助专门建立一个“池池基金”,“一是尽量减轻社会负担,二是将来若有剩余的话,就用来帮助其他还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都能像池池一样,快快乐乐地走完人生路。”

  快评:他的幸运,并非偶然

  池池是不幸的,先天智障再逢父母双亡,孤身流浪异乡;池池却又何其幸运,四十二年间世事无常,他却无忧无虑永远活在童年,在供销社大家庭里备受宠爱。一句承诺,命运相牵。与英林供销社的相遇,改变了池池的命运,书写了他一生的幸福。这是机缘,却绝非偶然。

  幸福源于信念,更源于坚持。让池池和普通人一样,快快乐乐走完人生路,是供销社大伙儿的信念。“只要我们在,就绝不会撒手不管。”供销社主任换了一茬又一茬,社员们老了一拨又一拨,面对麻烦多多的池池,四十二年来从未有人轻言放弃。幸福来自创造,更来自智慧。池池年轻有力时,大家就让他在食堂帮忙,做个有用的人;池池年老多病后,大家就省吃俭用,把他送进条件优渥的福利院,保障他晚年无忧。

  “我是英林供销社的人。”连智障的池池,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份幸福的归属。其实幸福何尝不是相互的?感受大家庭温暖的池池,只会绽放简单的笑容,但这对大伙儿而言,是收获,是欣慰,也是一份回味绵长的幸福。(沈小根)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