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泉州 > 德化县
德化:“祠堂+”焕发乡风文明新风采
//wmf.fjsen.com  2025-08-01 苏毓萍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林婕

文明风8月1日讯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雷峰镇斑驳的老祠堂瓦檐上。红墙灰瓦间,飘出的不再是袅袅香火,而是孩子们清脆的笑声、游客探寻历史的低语……没错!在德化县雷峰镇,一座座承载着祖先记忆的老祠堂,正悄然“变身”,被赋予了全新的活力。近年来,雷峰镇积极探索“祠堂+”文明实践融合路径,将祠堂打造为文化传承的课堂、凝聚人心的法宝、弘扬新风的阵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祠堂+文化传承” 赋能乡村振兴

雷峰镇坚持以保护祠堂建筑原貌为前提,以“祠堂+文化”为主线,将闲置旧祠堂塑新改造为集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基层治理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如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李溪村为引领,将“福聚堂”宗祠打造为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文明实践阵地。

走进李溪“福聚堂”,扑面而来的不再是肃穆的宗族气息,而是清新的竹香和孩子们兴奋的叽喳声。这里,摇身一变,成为吸引众多青少年、游客前来参观体验的“李溪竹文化研学体验馆”。祠堂的各个厢房里,陈列着从老祖宗传下来的竹篮、竹筐、竹节人,到现代设计师创作的竹灯、竹服装和用德化白瓷制作的竹型茶具、果篮。竹子的坚韧、柔韧与灵巧,在时光的流转中熠熠生辉。

游客感受非遗竹编文化。德化县委文明办 供图

“你看,绳子要从这里穿过来,竹节人才能站起来。”村里的竹编手艺人陈丽珍耐心地向前来研学的小朋友们讲解着。简单的竹节通过鱼线串联成一个个构造精巧的“竹节人”,古老的技艺在童声中悄然延续。在这里,可以体验“竹节人”的精巧,可以感受“竹编风铃”的摇曳,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是对非遗竹编文化的叹服,更是对乡土文化的一次深情触摸。

“祠堂+红色记忆” 赓续红色基因

在雷峰镇蕉溪村“火旺堂”,庄严肃穆的氛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里,曾经是原蕉溪游击中队的活动点,现在变身为“蕉溪之战”纪念馆。

推开厚重的木门,历史的硝烟仿佛穿越时空。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土枪土炮、模拟当年战斗场景的漫画……一件件展品,在老祠堂特有的历史厚重感衬托下,格外震撼人心。

“同学们,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每逢清明、“七一”、国庆,这里便成为最生动的红色课堂,党员干部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在梁柱间回荡,革命先烈的斗争精神,通过祠堂这个特殊的载体,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新时代的蕉溪人。

“蕉溪之战”纪念馆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宣传阵地,更是蕉溪村传承家风家训的重要场所。蕉溪村依托这一红色文化宣传阵地,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家风,让这座古老的祠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励更多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一位老党员激动地说:“把革命历史放在祠堂里讲,有分量!让子孙后代都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祠堂+民生服务” 共享幸福食“光”

昔日供奉祖先的厅堂和灶间,如今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每到饭点,祠堂里便热闹起来。志愿者“红马甲”们洗菜、切肉、翻炒,忙得不亦乐乎。大锅里咕嘟着喷香的炖肉,蒸笼里冒出热腾腾的白气。很快,一碗碗营养均衡、热气腾腾的饭菜,就端到了村里的留守老人面前。

“这饭菜比我自己做的还好吃!”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唠家常,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逢年过节,这里更是全村的大食堂,重阳敬老宴、冬至团圆饭,祠堂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爱心厨房”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它由村“两委”牵头,通过村企共建、乡贤助力、村民集资等渠道探索“祠堂+爱心厨房”可持续发展路径。守望相助、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淳朴乡风,在这袅袅炊烟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老祠堂真正成了乡亲们愿意来、喜欢聚的“暖心会客厅”,凝聚了人心,涵养了文明新风,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形式带给人民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

从竹香弥漫的研学馆,到烽火回响的纪念馆,再到炊烟袅袅的爱心厨房,“祠堂+”的雷峰文明实践,是创新,更是回归——回归祠堂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精神家园的本质。它盘活了闲置的资源,激活了沉睡的文化,温暖了乡村的四季,让古老的建筑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魅力。(德化县委文明办 苏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