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石渔村全景 石狮日报 供图
碧海蓝天间,千年古渡焕新颜。
蓝蓝石湖港,巍巍六胜塔,古老林銮渡。泉州湾南岸的石渔村,这个曾见证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辉煌的古老渔村,正通过世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谱写新时代的“共富传奇”。
石渔村,位于石狮市最北端,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村名源于其依山傍海的地理特征,古时此地因海湾形似湖泊,有“日湖”“玉湖”之称。作为石狮最大的少数民族村落,石渔村有着丰富的“回族村寨”特色,总人口3200多人,其中回族人口约占75%。
近年来,石渔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通过“世遗+”创新实践,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振兴、民族团结的共富新路。2024年,石渔村入选“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名单;石渔村“党建+”邻里中心获评泉州市五星级“党建+”邻里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点石湖码头 石狮日报 供图
“世遗+”模式解锁文旅流量密码。依托六胜塔、石湖码头(林銮渡)两处世遗点,以“一渡一亭一塔”为核心,石渔村打造海丝文化广场、回族特色村寨、“蟹”逅石湖景观带三大文旅地标。创新推出“宋元古韵·喜乐元宵”“世遗古渡·日落凤翔”和“泉州时尚季”海丝景观大秀、“追光旅程之古渡霞客行”滨海徒步活动以及林銮渡广场常态化市集活动等特色项目,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0万人次。石湖村史馆获评福建省“美丽乡村公共空间”,林銮渡新型文化空间成为首批泉州市级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文旅+产业”带动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
石渔村村间一隅 石狮日报 供图
港口经济链动“港产城村”融合发展。唐宋时期,石湖码头(林銮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而今的石湖码头,晨昏交替间,北宋航标六胜塔与现代化港口塔吊的时空对话,构成“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历史回响,勾勒出古今交汇的壮美图景。依托国家一类口岸石湖港,全村形成涵盖20多家海运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临港经济区创造就业岗位超1000个。“港口+产业+就业”模式使65%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竹排到集装箱货轮,村史馆内航运工具变迁史见证着‘以港兴村’的产业跃迁。”石渔村党支部书记郭清白说道。
林銮渡生态游步道 石狮日报 供图
文明生态绘就滨海新景。移风易俗树新风,石渔村推行“文明积分制”两年间,红白事新办、简办率提升至90%;海岸生态修复工程新植红树林140余亩,建成近2公里林銮渡生态游步道。10公里黄金海岸线上鸥鸟翔集,截至目前观测到的候鸟种群增至30多种,成为游客及摄影爱好者追逐的“生态名片”。全村乡风文明与生态建设双轨并进,推动实现乡风文明全民共享、乡村振兴全域共富。2024年,石渔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获评石狮市五星级文明实践站。
世遗品牌赋新能,乡村振兴启新程。站在林銮渡口远眺,一幅乡村共富新蓝图正徐徐展开:世遗文化IP深度开发,“魁星堂”文化展示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大巴停车场等项目加速落地,港口经济向智慧物流转型,5G码头正在规划建设中,石渔村的乡村文旅持续升温……
海丝遗韵越千载,回族村庄谱新曲。潮起潮落间,这个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千年渔村,正以碧海为卷、世遗文化为笔,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石狮市委宣传部 李芳怡 石狮日报记者 兰良增 颜华杰)